新闻中心

阮社自古是越酿重地

2025-10-03 21:29

来源:

缸照的持照人茅僮生是民国时期的绍兴县阮社人。阮社,因相传东晋时“竹林七贤”中的阮籍、阮咸叔侄在此结社而得名,现属绍兴市柯桥区,与东浦、湖塘等同傍鉴湖而兴,同属越酿重地。

“一声渔笛忆中郎,几处村酤祭两阮”,阮社,是祭祀二阮的地方。在许多老阮社人的记忆中,为了纪念阮籍叔侄,阮社有南阮桥、籍咸桥、前庙、后庙等古迹。阮籍以爱酒出名,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也曾说“阮籍是专喝酒的代表”。

阮社历代富庶,阮社人酿酒也十分重视质量,专门派人到江苏采购上等糯米,水源取自鉴湖上游,酿造好的黄酒通过家门口四通八达的河道,连通大运河行销全国,尽展酒乡风采。

据《绍兴县志》记载,民国二十三年(1934),绍兴城乡有酒坊2246户。其中东浦576户,阮社435户,柯桥414户,城区359户……

记者了解到,阮社当年有许多大户人家,多数靠经营酒坊起家致富。在当时,上海22家黄酒业大同行中有14家是从阮社出去的。绍兴人的传统是“在外闯荡赚钱,回乡购地建宅”。这些人在上海风风光光,回乡时又将上海的生活习惯带回阮社,他们的行为既拓宽了阮社人的视野,也带动了阮社的文化生活,阮社因此被外界称为“小上海”。房屋建得多了,户与户之间就形成了弄堂。阮社池湾的酒弄堂,就是绍兴黄酒鼎盛时期留下的烙印。

“当时的酒坊很多以老板个人名字命名,他们一方面非常注重品牌和口碑,另一方面则重视营销,绍兴黄酒在外地名气这么大,与当时酒坊的‘走出去’理念有很大关系。”我市文史专家任桂全告诉记者,酒坊是绍兴黄酒文化传承的重要标记。“茅僮生酒坊”虽然一年才9缸酒的产量,但也是绍兴黄酒发展和兴盛的见证者。


作者: 编辑:尉立丹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