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将丰收晒成诗

2025-10-01 16:50

来源:

清晨五点半,霜还凝在稻草垛上,村口的晒谷场已经醒了。老陈用竹耙划开第一道金浪,新稻谷簌簌滚落,带着宿露的湿润。这是他在李家坡经历的第六十七个秋收,皱纹里的谷屑,怕是比某些年轻人的年纪还大。

晒秋的仪式比节气更精准。霜降前后,整个丘陵地带仿佛打翻了调色盘——辣椒在院墙上淌出血色瀑布,玉米棒子编成黄金铠甲披在木楼上,黑芝麻在白布单上星罗棋布,像谁把墨汁泼向了银河。最妙的是那些圆簸箕,盛着切片的山芋、柿瓣、萝卜条,在打谷场上一圈圈排开,恍若大地睁开的无数只眼睛。

我家隔壁的孙婆婆专晒干菜。七十三年如一日地削紫茄皮,刀锋与茄肉摩擦出特有的沙响。她总说:“晒东西急不得,就像等一封信,得让日头慢慢读透每道纹路。”她的晒筐总比别人多些讲究——茄子片要旋成牡丹状,豇豆必挽成如意结,连萝卜片都切成蝴蝶翅。路过的人笑她费事,她眯着眼笑:“这样,晒干了魂还在哩!”

真正的高手在晒场上有自己的韵律。老陈耙谷的节奏暗合呼吸之道,每三下轻推接一个回拉,谷粒便听话地翻出金黄的肚皮。他能从谷物碰撞声里听出含水几分,指尖一捻便知要不要再晒两个日头。某日我看见他对着晒簟发愣,原来是在看蟋蟀沿谷堆山脊跋涉,忽然轻声说:“你看,这和小时候课本上的丝绸之路像不像?”

晒秋人最懂与光线的博弈。清晨摊得薄,正午垒成垄,西斜时又要及时收拢。他们的脊背弯成与地平线平行的角度,影子在作物间渐渐缩短又拉长,像日晷上的银针替时光刻痕。某个落日熔金的时刻,我忽然看懂了这个画面——他们不断弯腰拾取的,原来是太阳遗落人间的碎金。

晒干的作物入仓时会产生特有的音乐。花生落仓似雨打芭蕉,豆子倾泻如珠落玉盘,稻谷奔流则是浑厚的黄河号子。孙婆婆封坛腌菜时总要哼唱那句:“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她说老祖宗的诗句就是被太阳晒过的种子,一开口就能种回人间。

当我终于学会辨认芝麻熟透的脆响,当我也能通过谷粒咬合声判断干湿,老陈手把手教我翻耙:“你们写文章的爱说诗意,看看这晒场——日头给谷粒镀金,风给云朵提词,农人用汗水装订秋色。这才是活着的诗呢!”

是的,那些在晒场上躬身劳作的人们,从来都是大地上的诗人。他们以竹耙为笔,以天地为笺,将沉甸甸的秋实写成晒簟上的诗行。每道褶皱里都藏着光的故事,每粒果实都吟唱着时间的诗行。

金米插画

林东(化名)明年就要大学毕业,但感觉近一年的经历挺坎坷的,身上经常东痛西痛。母亲简珉(化名)为此时常请假带他去看病,但又查不出什么问题——要说孩子装病呢,也不像,他确实看上去很痛苦。最后辗转到了心理咨询师那里,才发现林东的病痛是由情绪问题引发的,这与他们家长期错位的家庭结构有关。

还有一年大学毕业

小伙开始频繁生病

林东21岁,长相清秀,成绩中上,在旁人眼中前途一片光明。但今年以来他先是接连感冒,经常是前一次的咳嗽刚好就又开始发烧,后来又开始感觉东痛西痛,几乎每个月都要上医院看病,而每一次检查都查不出什么大问题。

今年暑假,林东因为颈椎酸胀、腰疼跑了好几趟医院,检查发现他的腰椎和颈椎都无明显器质性病变,医生建议其改善日常生活习惯。但林东的病痛并没有因此缓解。

记得在高考后,林东报考了父亲林刚民(化名)替他选择的计算机专业。在林刚民看来,这个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比较好找工作,但他从未关心过林东是否喜欢这个专业。随着毕业季日渐临近,同学们纷纷忙着实习、面试、规划未来,林东却陷入前所未有的焦虑。对编程、写代码丝毫不感兴趣的他,觉得自己可能无法胜任专业对口的工作。但每当他试图与父母讨论未来的职业选择时,总会被父亲以几句话带过。林刚民先是劝他准备报考公务员,不行的话就去自己朋友的公司上班。而林东其实对新媒体行业更感兴趣,只是父亲从未认可过他的选择。母亲简珉想支持他,但在家里无话语权。

其实,从小在父亲的管束下,林东从没有表达和实现自己想法的机会,但凡提出点什么,父亲总以一句“你现在只要把书读好就行”结束对话,一直到今年频繁生病,才引起他们的特别关注。

对林东的病痛,父亲林刚民一直觉得是儿子体质差,多锻炼锻炼就不会有这么多问题。母亲简珉则多留了个心眼,带着林东去见心理咨询师,终于发现孩子的病痛属于由焦虑情绪引发的躯体化症状。

80多岁的奶奶

仍是家里的“掌舵人”

心理咨询师发现,林东的焦虑情绪,竟源于其长期错位的家庭结构,这要追溯到家里的祖辈。原来,林东的爷爷年轻时一直在外地当兵,奶奶叶红(化名)掌管一切,林刚民也一直是个被动接爱者。

年轻时,林刚民想与朋友一起南下做生意,叶红不同意,觉得外面不安全、创业有风险,后来朋友赚了钱回绍兴当起了老板,这让一直是普通上班族的林刚民心有不甘。后来结婚买房,林刚民本想听朋友的建议,买一处地段更好的学区房,但叶红还是不同意,她希望儿子能和她住在同一个小区,这样万一自己和老伴有点病痛,也能及时叫得应。林刚民无奈又只得听从母亲的意见,后来升值更快的学区房让他只能望涨兴叹。

如今,即便叶红已经80多岁了,家里的大小事还是她一把抓,天天盯着家里的菜价、儿子穿啥衣服、啥时候加班等等。而已经50多岁的林刚民,还是每天中午、晚上带上家人按时到父母家里吃饭,极少在自己家里做饭。

正因为在母亲面前无法发声,回到自己家里,林刚民总要当妻子和孩子的“大王”,习惯性地剥夺了儿子想要自己做主的机会。

对于唯一的孙子林东,奶奶叶红是很宝贝的。小时候林东不小心摔一跤,奶奶就会一路抱着不让他多走;和同学闹不愉快了,奶奶会立刻找老师说理;甚至大学选学校,奶奶都替他决定了不能报省外的学校,否则周末无法往返。习惯了从小“被安排”,林东慢慢变成了一个“奶宝男”。

家庭结构的错位

最终“痛”到孩子身上

刚和林刚民结婚的时候,妻子简珉也试图为小家出点力、做点事,但在公婆家里,总被婆婆嫌弃她买的菜不够新鲜、洗的碗不够干净,回到自己家里,又常常被丈夫嫌弃衣服叠得不如母亲整齐、孩子养得太粗放等。时间久了,她也就慢慢地不折腾、不作声,放弃了做“当家主母”的想法。

对大部分中年人来说,随着父母逐渐老去,他们应该逐渐承担起照料老人、引导孩子的重任,可在错位的家庭结构下,一直活得很憋屈的林刚民,也没能让自己的妻子、儿子过得舒心,家里的气氛一直很压抑,饭桌上很少有欢声笑语的时候。

简珉向朋友倾诉过自己家里的情况,朋友劝她不开心就离婚,但在她看来,这样的家庭氛围也没有严重到要离婚的程度,丈夫说不上有多好,但也是忙完工作就回家,在外面没什么社交,赚的钱也都攒着准备给儿子买房。

事实上,家庭结构的错位让这个家里每个人都不好过,“过度负责”的奶奶,一把年纪还要操持一家人的吃喝拉撒;“被动逃避”的父亲,一直学不会承担责任、无法成为儿子的好榜样;“无奈隐忍”的母亲,在婆婆和丈夫面前说不上话,想帮儿子也无处使力;而本该朝气蓬勃的林东,成了“病秧子”,躯体化反应诉说着他的焦虑。

要改变家庭现状,父亲林刚民是关键。在心理咨询师的建议下,他重新调整了与父母的相处方式,不再每天去父母家里“蹭饭”,反而是常常给他们送菜过去,让他们减少奔波和操心。回到家里,林刚民不再一味压制林东的想法,而是让他可以自己去试试一直想从事的新媒体,万一碰壁了再一起来讨论其他出路。

得到了父亲的支持后,林东与同学一起做起了短视频,对未来的焦虑缓解后,他的躯体化症状也很快消除了。

心理咨询师:

建立健康的家庭边界

林东所处的家庭,其实在我们身边并不鲜见,祖辈不服老、不甘放手,父辈在家庭事务中使不上力,而孙辈虽然已经成年,但也成了祖辈、父辈心结的承担者,身心都受到影响。

“对林东的父母而言,孩子的心理问题也好,躯体化症状也好,不能只归结到表面的就业压力,要看到孩子内心更深层次的诉求,所以才要做家庭结构的调整。”资深心理咨询师钱国正表示,家庭的核心一定是夫妻关系,而对林刚民来说,多年来他一直还是“母亲的儿子”,并没有做好“丈夫和父亲”的角色,他不能只在孩子面前“强”,而在自己的父母面前“弱”。真正的担当,是主动接过照顾年迈父母的责任,坚定地维护妻子,这样才能建立健康的家庭边界。

钱国正表示,对已经成年的孩子来说,支持比说教更重要,从小没有被母亲“听到”的林刚民更要改善与儿子林东的沟通方式,让他有表达的机会,重点在于倾听,而非立刻评判或给意见,这样才能让孩子有被尊重、被重视的感觉,无需再通过生病来获取关注。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彭晃 编辑:方嘉华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