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设计基地的一间工作室里,有一束暖光为手作停留。麻绳在指尖流转,染布在水中舒展,这些看似普通的材料,经由李菊敏的双手,便有了温度与灵魂。从兴趣爱好到省展获奖,从个人创作的沉浸坚守到公益课堂的薪火相传,李菊敏用半生时光,在传统工艺美术的世界里,走出了一条兼具传承与创新的道路。

绍兴市工艺美术大师李菊敏:
我喜欢工艺美术,喜欢手作,它其实不只是你能够做出一件作品来,不是说你做成了一件东西那么简单。其实在它的背后,像我们现在快节奏时代、数字化生活背后,它还是有一套很深的价值所在的。





手艺人的初心,藏在童年的记忆里。李菊敏与工艺美术的缘分,早在儿时便已悄然种下。那些细碎的日常场景,如同种子般在她心中扎根,让她从小就对动手创作有着莫名的热爱。

绍兴市工艺美术大师 李菊敏:
以前住在市区的时候,看到太外婆做一些手工作品什么的,那我就会在旁边看,也会玩一下。住在农村的时候,看到爸爸妈妈在编织、搓绳什么的,也觉得很有意思,就是这样喜欢上的。

这份自幼懵懂的喜爱,并没有随着成长而褪色。尽管求学时选择了计算机专业,但接触到的平面设计知识反而为她的手作创作打开了新的视角。她以“玩”的心态,在手工世界里不断探索——编织、布艺、扎染、陶瓷绘画……看似“杂乱”的尝试,实则是对各类工艺的深度感知。她虔诚地向前辈请教,参加专业培训与展览,在耳濡目染与自我精进中,一步步从“手作爱好者”成长为“工艺美术创作者”。


绍兴市工艺美术大师 李菊敏:
其实艺术是相通的吧,我可能也玩得比较杂。我是以玩的心态在玩的,就是看到这个,觉得很有意思,然后就想去尝试一下。

在李菊敏的众多创作中,编织是她最常与外界对话的语言。一张不起眼的防烫纸,成了她创作中不可或缺的“秘密武器”。这张看似普通甚至有些难看的纸片,却承载着双重使命——既防粘又防烫,在胶枪粘合的高温操作中,默默守护着每一次创作的顺利进行。

绍兴市工艺美术大师 李菊敏:
这个(纸)派上大用场了,在操作过程中一直会用到它。这个胶枪胶粘上以后,它会很烫,温度很高,所以需要这张纸,我们把它捏一下。这个很需要,看着不起眼,很难看,但是作用是最大的一样东西。因为这张纸是背胶麻的一个“衬”吧,可以粘在它上面。然后我在想,这个还可以用在这个地方。

如果说防烫纸是创作的“辅助者”,那么花杆与麻绳就是编织的“主角”。李菊敏的编织创作,从来不是简单的“穿针引线”,而是一场从无到有的“塑形之旅”。整个过程如同一场精密的修行,第一步便是“设计”——在脑海中勾勒出作品的模样,既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又要兼具艺术价值,这是对创作者审美与思维的首要考验。

绍兴市工艺美术大师 李菊敏:
你脑子里想着想做啥,把这个造型给拗出来。我们用花杆,借助工具把它造型拗出来。比如说这已经是成品的葫芦了,但是在我们做的过程中、编织过程中,它是要边做边调整,它这个会动的。相当于每一根你弄好以后,在编织过程中,就是它这个花杆会活动的。在这个过程中,确实是要花一些时间和心血的。到最后成品了,看到还是会有很惊喜的地方。

麻绳的编织环节虽以基础技法为主,却考验着创作者的专注力与节奏感。粗粝的麻绳在指尖穿梭,半小时到两小时便能织出厚厚的一层,与布料缝纫的细腻形成鲜明对比。但这份“快速”背后,是对线条美感的精准把控——李菊敏偏爱带有弧线的几何线条,这种审美偏好也融入了她的编织作品中,让看似简单的技法呈现出独特的设计感。

绍兴市工艺美术大师 李菊敏:
这个国风小包,它主要是利用什么呢?一种天然的麻绳材料,麻绳的一种粗粝感,和民族风布料的一种碰撞吧。民族风布料就是它的颜色比较绚丽,但是布料又有它柔和的一面,所以两者碰撞出不一样的一种感觉吧。

如果说编织是对“有型”的精准塑造,那么扎染在李菊敏眼中,便是对“无界”的自由探索。作为非遗技艺的扎染,在她看来并非高不可攀,反而充满了可操作性与趣味性,而这份趣味的核心,正是它的 “不确定性”。

绍兴市工艺美术大师 李菊敏:
我喜欢那种云染吧,像云朵一样的,有一种渗透性、渐变性的那种。就是很不确定的,你扎出来的东西,你可能是无脑的那种扎,但是它出来的会带给你惊喜,说不定带给你惊吓哈哈哈。

在李菊敏的作品中,总能感受到一种细腻而温暖的气质,她擅长在创作中融入“小心思”——那些藏在线条里的弧度、材质碰撞的细节、色彩搭配的巧思,都是她对生活的敏锐感知与情感表达。在她看来,手作的价值从不在于技法的完美,而在于“人的痕迹”。

绍兴市工艺美术大师 李菊敏:
我平时手作的时候需要高度的专注力,它能让人自然而然地屏蔽掉外界的干扰,全身心地投入当下。这种完全沉浸在过程中的状态,能带来极大的内心平静与满足感,是一种有效的精神疗愈。它既能给我带来创作的快感,也能让我拥抱不完美。就因为有了这些人的痕迹,才让作品有了温度,有了故事,有了灵魂。

对于李菊敏而言,工艺美术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修行”,而是需要代代相传的“文化火种”。这份传承的使命感,驱使她走进乡村、学校与社区,成为公益教学路上的“点灯人”。

绍兴市工艺美术大师 李菊敏:
这次在上的是公益课,给小朋友上了15场,主要包括布艺、螺钿镶嵌、扎染、拓印,还有陶瓷绘画。一开始我们只定了布艺、编织和陶瓷绘画这三个,布艺、编织其实是一起的。但是我想着就是为了让小朋友这个活动丰富一点吧,然后另外加了一些进去,就是差不多三个月15场,从准备到结束差不多三个月时间,主要是想让小朋友去了解我们传统工艺美术的优秀文化的精髓。

从童年的好奇张望,到如今的深耕不辍;从个人创作的沉浸,到公益传承的热忱。李菊敏用双手编织出的,不仅是一件件精美的工艺美术作品,更是一段与时光对话的人生。防烫纸的妙用里藏着生活智慧,花杆的弧度中凝结着创作坚守,扎染的晕色里饱含着自由热爱,公益课堂的灯光下闪耀着传承希望。在她的世界里,手作早已超越了技艺本身,成为一种与自我对话、与文化相连、与时代同行的生活方式。而这份对工艺美术的热爱与坚守,终将在时光的沉淀中,绽放出更加温暖的光芒。
(内容来源:绍兴文化影视频道)
作者: 编辑:丁浩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