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把钱省下来,投在健全社保、提升医疗教育养老服务水平上,实质是为百姓消费卸包袱、增底气,这笔钱也能用于加大对困难群体的补助,守护他们的基本生活与消费能力。
机关日子紧起来,社会消费活起来
“工作餐不得提供高档菜肴,不得提供香烟,不上酒”“工作会议一律不摆花草、不制作背景板”……新修订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实施以来,“带头过紧日子”日益成为党政机关的行动自觉。但社会上也滋生出一种论调:当前正需更大力度扩大内需、提振消费,一边是“紧”,一边是“振”,党政机关“过紧日子”是否与提振消费相互矛盾?
这一说法,显然错误地将两者对立起来。既曲解了“紧日子”,也误读了“提振消费”,更没有正确领会《条例》的精神。正确理解两者之间关系,对比好“减”和“增”很重要。
先说“减”。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不是“不花钱”,而是严禁“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等乱花钱。过去,确实有地方将铺张浪费的“形象工程”包装成拉动消费的手段。表面是刺激经济,实则是对公共资源的巨大浪费。这种行为不仅效益低下,更会扭曲市场信号、破坏发展环境,实际上侵蚀了消费信心与市场活力。《条例》在经费管理、国内差旅和因公临时出国(境)、公务接待等多个方面提出了更高标准和更严要求。这意味着要进一步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严控“三公”经费,降低行政运行成本,杜绝铺张浪费。可见“紧”和“减”,是对公款公务方面的奢侈浪费、大手大脚坚决“收紧”“缩减”,而不是对正常消费的“紧”和“减”。
作者: 编辑:夏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