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人工智能+”将引发生产关系深层次变革

2025-09-29 21:54

来源:

记者:《意见》提出,到2035年,我国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锚定这一目标,我们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

潘云鹤:《意见》中有一句话非常重要:“重塑人类生产生活范式,促进生产力革命性跃迁和生产关系深层次变革。”这说明,“人工智能+”行动不只是一次“1+1”的技术赋能行动,更是一场技术驱动生产力跃迁、从而倒逼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的改革,最后将会驱动一场经济社会发展范式的改革。我认为,这一改革的规模或许能与中国改革开放后那次经济改革相媲美。在那次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改革中,民营经济蓬勃发展,一大批民营企业和农民企业家崛起。而随着智能时代的来临,智能经济日新月异,科技型企业和科技企业家正不断涌现。从浙江创业“新四军”,到“杭州六小龙”,这一趋势在浙江已经非常明显。但是,目前这一改革主要还是自发的。怎样使上层建筑,包括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规划适应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是我们当下要迫切考虑的。

首先,在发挥人工智能的“头雁效应”时,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两弹一星”是运用举国体制推进重大科研攻关的成功典范。人工智能技术与“两弹一星”技术都属于国家战略性技术,但其应用存在本质区别。“两弹一星”用于特定领域的威慑;而人工智能技术是赋能技术,不但需要被广泛掌握并应用于各个地区和各个行业,其更大价值还在于融入并带动其他技术协同发展。国家层面不但应进一步加大对人工智能科技的总投入,还要通过平台和示范区建设,进一步调动地方政府和各种企业的积极性,促进人工智能创新与应用场景的泛化与深化,大力培育新型人工智能独角兽企业,聚焦核心领域攻坚,完善产业生态,打造创新沃土。

其次,建立起新型产学研合作模式。过去是企业家千方百计找学校、找机构购买科研成果。现在绝大多数AI企业家就是从高校里出来的,生产与科研一线也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只要有合适的生产关系,这种联系会产生更多的新质生产力。当前,对大模型的新架构探索往往需要数以亿计的投入,超出现有科研项目的限额,因此这种基础研究“高校做不了、企业不愿做”。需要进一步建立起新的AI科研投入机制,使科学研究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相得益彰。

再者,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不仅要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等改革,使资本、技术、数据、人才等生产要素充分向“人工智能+”领域涌流,还要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打造优良的营商环境和人工智能应用发展环境。

纵观全球,美国的很多企业家自己就是发明家,如比尔·盖茨、史蒂夫·乔布斯、埃隆·里夫·马斯克等。今后,随着科技对经济驱动力的增强,我国也将迎来企业家同时也是科学家的时代。在当下,从科研人员转换为产业人员,或者兼具两种身份,面临着很多限制。怎么样打破这些限制,鼓励更多既懂科学也懂产业的人在“人工智能+”等变革中发挥关键作用,需要有关部门作出更大努力。

作者: 编辑:夏沁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