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读书寻“径”

2025-09-29 21:49

来源:

面对浩如烟海的典籍,如何找到自己的精神坐标?

处处留心,在学思问道中走入“书香门第”。以问引路,才能让读书成为一场主动的探寻。习近平同志在《路就在脚下》一文中深刻指出,“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大学校,留心处处皆学问”,这一论述不仅道出了学习的本质,更阐明了社会这本“无字之书”的重要价值——真正的学问不仅源于典籍研读,更体现在市井百态的观察之中,蕴含于日常生活的思考之内,凝结在人际交流的顿悟之间。钻得进去,也要走得出来。社会汇聚了集体智慧,读书不能闭门造车、孤军奋战,而需融会贯通、博采众长。我们当怀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的心境,“在耳闻、目见、足践之中见微知著、管窥全豹,获得真知灼见”。在跟群众的交流里听真话、在走基层的观察里看实情、在亲身实践的体验里找答案,才能从小处看出门道、从细节摸清规律,把“纸上风景”与“现实场景”串珠成线,把书本里的“死知识”变成解决问题的“活智慧”。

巧撬真知,在去伪求真中占领“阅读高地”。读书是一门“技术活儿”。习近平同志指出:“读书要用‘巧力’,读得巧,读得实,读得深,懂得取舍,注重思考。”巧读,得学会“筛”,在海量信息中精准撷取,把核心要点拎出来;巧读,得学会“剥”,在繁杂内容里剥茧抽丝,把表面信息下的规律挖出来。而若想“撬”出真知,关键还得靠“思”。边读边思,如采花之后酿蜜,寻其香而探其味;只读不思,无异于浇水而不培根,叶虽茂而根自浅。读中需思,面对作者的观点,不妨多些质疑、少点盲从,在阅读中抓关键、辨真伪、析深意,在碰撞与审视中形成独立判断。阅读不止于字里行间,思考更需在合上书页后延续,通过复盘所读、提炼要义、反观实践,将外在知识转化为内在智慧。

学以致用,在知行合一中领悟“求知真谛”。习近平同志在《努力具备符合时代要求的知识结构》中曾提出“主动来一场‘学习的革命’,切实把外在的要求转化为内在的自觉”的要求与期望。读书不是“毕其功于一役”的冲刺,而是细水长流的坚持。以“学”为源、以“用”为流,在持续学习中更新认知,在反复实践中消化知识,才能让读书真正成为滋养成长的源头活水。这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一种行动方式,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精神状态。真正的读书,应实现开卷有益、知行合一。读历史,便在理解兴衰规律中反思当下抉择;读哲理,便在辨析价值取舍中校准人生方向。“知”是照亮前路的灯,“行”则是踏平荆棘的脚,唯有让知识走出书本、融入生活,才能在一次次学习与实践中,获得拨云见日、向上生长的力量。

作者: 编辑:夏沁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