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读书穷理

2025-09-29 21:48

来源:

读书,是一场与世界的深度对话,也是一次突破认知藩篱、重塑自我的思想远征。

伴身常读。读书不只是眼到、心到,更贵在“做到”。人们往往说起来会读、做起来略读、忙起来不读。不读尚可,就怕空读、装读。习近平同志在《要善于学典型》中提到,“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伴身常读不是“囤书如山”,而是“常读常新”。“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有效的阅读是带着问题读、联系实际读、投入情感读,既有“牛角挂书”般的专注与坚持,更具备“坐得住板凳、咬得住书根”的定力与恒心。

深耕细读。不少人读书,难免囿于“应需而读”。但若一味秉持“应付式阅读”,便容易囫囵吞枣、浅尝辄止。在《之江新语》中,习近平同志曾批判“死读书、读死书”的“书呆子”现象。“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式阅读,只会使知识流于表面,浮而不深、杂而不精。浅读或许能获取零散的知识,但唯有深度阅读,才能穿透文字表面,让知识不再是孤立的碎片,而是能串联成解决问题、审视世界的思维框架,从而使人开口“内涵有料”、下笔“引经据典”、行动“有理有据”。

求知善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习近平同志在《求知善读,贵耳重目》中说:“对学习的追求是无止境的,既需苦学,还应‘善读’。”所谓善读,是深度沉浸后的游刃有余,是“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治学定力,是“不畏浮云遮望眼”的认知清醒,亦是“草摇叶响知鹿过”的见微知著。真正的阅读从不以翻页速度论高下,而以思考深度见真章;狼吞虎咽十盘,不如细嚼慢咽一盘。若想将零碎的知识点织就成网,钻得进去、悟得出来,便得少些猛冲猛打,多些精雕细琢,把“金点子”变成“妙招子”。如此,则阅而知脉、思而至通。

作者: 编辑:夏沁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