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高发,其手段不断翻新、隐蔽性持续增强,不仅直接侵害群众财产权益,更扰乱正常社会秩序。9月28日,《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办法》新闻发布会在杭州举行。该《办法》是全国首部反诈领域的地方性法规,将于12月1日起正式施行。
《办法》的出台,能够针对性地解决当前哪些难点和痛点问题?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省公安厅负责人就相关问题进行解答。
记者:此次《办法》制定的背景是什么?我省当前反电诈情况如何?
答: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为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活动提供了全面、系统、有力的法律支撑。但因一些规定较为原则,加上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的形势变化较快,法律的实施效果与工作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需要结合我省实际作进一步细化完善。
浙江经济活跃度高,互联网普及率也较高,这两点都是导致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频发的重要因素。去年,我省电诈案件受理数、损失数和重大案件数比上年有所下降,今年以来又同比分别下降11.98%、37.78%和65.85%。即便如此,当前电诈犯罪形势依然严峻,已成为发案最高、损失最大、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突出犯罪。
制定《办法》,目的在于结合浙江实际,积极回应反诈工作实践需要。反诈工作涉及金融、通信、互联网等多个行业领域,也关联各级政府各部门,亟需通过立法进一步厘清各方职责、压实监管责任。近年来,我省也在反诈工作中探索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机制,亟需以法规的形式固化下来、推广开来。
记者:《办法》单独设置“宣传教育”章节,是本次反诈立法的重要创新之一。这样设置是出于什么考虑?
答:《办法》将宣传教育固化为法定责任,就是要推动形成“人人识诈、全民反诈”的社会格局,这也是反诈总策略中“以防为主”的具体体现,既要求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反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教育体系,又要求根据电信网络诈骗新发、多发、易发等情况,不断提高反诈宣传的针对性、精准性和有效性。
针对百姓日常生活中如何防范被骗,我们结合反诈实践,总结提炼了“四不一要一多”反诈口诀,即陌生来电不轻信、未知链接不点击、个人信息不透露、黄金现金不寄递、投资理财要谨慎、转账汇款多核实。
记者:近年来,大家对“96110”反诈专线的知晓率越来越高。《办法》提出完善“96110”运行机制,具体指什么?
答:“96110”作为反电信网络诈骗专用号码,除了大家较熟悉的预警劝阻、咨询求助、线索举报等功能外,还可以通过“96110”申诉处置。
例如,当群众因银行卡被冻结致电咨询时,“96110”会第一时间联动银行等相关部门开展处置,不仅要告知群众账户变动的原因,还要建立完善相应申诉渠道。《办法》明确,在被处置对象申诉后,公安机关应当对被处置对象申诉的事实和理由立即进行核查;核查通过的,应当即时解除或者通知相关单位即时解除处置措施,消除影响。
下一步,我们将以“96110”系统平台为载体,强化反诈中心体系化、标准化建设,规范工作流程,提高举报、申诉事项处置能力,做到反诈工作更加规范高效。
记者:诈骗手段层出不穷,有关部门加大打击力度,是维护社会稳定与保障公共安全的必然之举,但实际执法过程中,部分措施在精细化考量上存在不足。《办法》对精准反诈、减少误伤是否有创新规定?
答:《办法》明确,公安机关依法采取紧急止付或者冻结措施后,应当在国家规定的期限内完成核查工作,甄别资金性质,核实涉案数额,准确适用冻结措施。这一条款属全国首创,具有鲜明的浙江特色。
这是针对浙江民营私营企业蓬勃、从事外贸商户较多的现实情况,对合法正常经营的保护。若商户能证明冻结款项是提供商品、服务并完成交易后合法收取的市场合理对价的,应当在查明后及时解除冻结。
记者:诈骗在升级,反诈也要与时俱进,以科技手段赋能反诈工作很有必要。近年来,我省探索出哪些反诈技术手段?
答:如今,反制技术正朝着“用户无感知、防护有实效”的方向升级。
以金融行业涉诈“资金链”治理为例,省公安厅与中国人民银行浙江省分行共同推进反诈系统建设,通过加强研判分析,打造反制系统,有效提升事中拦截处置能力。
据统计,当前浙江已拦截涉诈短信11亿余条、阻断涉诈来电7500余万次、封堵涉诈网址6800余万个;以短信、电话和上门等方式开展预警提醒劝阻,成功避免群众损失52.36亿元;及时阻断向涉诈银行卡转账资金14.76亿元。
未来,我们将依托这些大数据,对潜在受骗对象实施无感式技术反制。《办法》为这些反制技术提供了法律依据,要求省公安、金融、电信等部门加强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统筹完善本行业领域的大数据监测识别反制技术措施,并推进各行业领域涉诈样本信息数据共享。
作者: 编辑:夏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