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年轻的时候,书法就小有名气。赞扬声听多了,也有点轻飘飘起来。
一天,王羲之到白云山去游览,走到一个小村村尾,见有个村姑坐在灶间门口擂麦饼,就停下细看起来。村姑擂的麦饼又圆又薄,擂滚柱一扬,麦饼就飘飘地向灶间“飞”去,灶间有个老婆婆,坐在高凳上,面前有只烧热了的铁镬。老婆婆用细竹杆向飞来的麦饼一接,麦饼就妥贴地搭在竹杆上,又一舒,正好贴在镬中央。然后,一反一正,烤了两下,又用竹杆一挑一扬,烤熟的麦饼又“飞”了回去,平展展地落在村姑身旁的草团内。婆婆的镬不空,村姑的手不停。王羲之情不自禁地赞道:“绝技,绝技!”
村姑见那陌生后生称赞她,头也不抬,谦逊地说:“这算得了什么,人家王羲之的书法才是绝技呢!”
王羲之听了,脸孔热辣辣,浑身似火烧。心想:“我的书法,哪及你们的功夫啊!”这下,连游白云山的兴趣也全扫光了,就转身回家。
自那以后,王羲之闭门不出,整天在书房里习字。日子一久,把门前的池水也染得墨黑了。这就是传至后世的洗笔砚的墨池。他的书法才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当时,太原有个告老还乡的老太师,造了一栋富丽堂皇的府第,找不到名人写匾额。老太师敬慕王羲之的书法,但路途太远,差人去请,显得不够尊重,亲自前往,又怕年老力衰,经受不起风霜之苦。正为难之时“王羲之来到五台山北台游览”的消息传到了他的耳朵里。他连忙备了礼品,专程前往驿馆面请,王羲之倒也爽气,一口应承下来。
太师用轿子接王羲之来到府中,设盛宴招待。王羲之乘着酒兴,写了“大原府”三个遒劲的大字,就起身辞出。老太师手捋胡须,眉开眼笑地啧啧称赞:“妙极,妙极!大为寒舍增辉。”突然,老太师眼睛睁得滴圆,嘴也张得老大。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王羲之把“太原府”写成了“大原府”,怪勿得老太师转喜为忧了;王羲之此去行踪不定,往何处去找他补上一点呢?
数日后,王羲之南回,趁便向老太师辞行。自然又是一番盛情接待。席间,太师讲了府第匾额之事。王羲之一看果然少了一点,说:“没关系,我添上一笔就是了。”老太师大喜,忙命家人端来文房四宝。王羲之站在堂前,把饱蘸墨汁的毛笔随手一掷,笔头刚好落在“大”字左下方,无论从位置上看还是从笔力上看,和“大”字浑然一体,妙不可言。老太师看了,不禁拍手叫绝,但王羲之却谦逊地说,“这是我向烤饼的村姑村婆学来的呢!”
作者: 编辑:夏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