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泥泞里开出花来
邵杰
几年前,有个叫“意公子”的自媒体号走进了我的视野,听她或疾或徐、或喜或忧地在那里讲述苏东坡的故事,犹如春风拂面,又如一剂清醒剂,渐渐地也就迷上了苏东坡。看到她出新书了——《人生得遇苏东坡》,很自然地便被我收入囊中。
苏东破的诗词,我们耳熟能详,有大江东去的豪迈,竹杖芒鞋的从容,雪沫乳花的清欢。这位被林语堂称为“不可救药乐天派”的大文人,40年间辗转12城,3次贬谪皆在蛮荒之地。
在《人生得遇苏东坡》中,以“突围”二字重构了苏东坡的生命轨迹——黄州突围、惠州突围、儋州突围。在3次放逐中,他褪去了文人的清高与脆弱,在烟火人间里锤炼出圆融通透的智慧。
书的自序标题是《苏东坡,究竟带给我什么》,由此可见,此书并非传统传记,而是通过现代视角解构苏轼人生哲学的心灵读本。作者意公子以“祛魅化”手法,将苏轼从“文豪神坛”还原为“烟火气”的普通人,他怕死,所以即使走到绝路,他也要找个活法,让自己苟延残喘,重新找回生活的乐趣。
该书重点剖析其“黄州突围”“惠州发明”等逆境中的生活智慧,为当代人提供对抗焦虑的“东坡式活法”。一个人,逆境中,天生就可以这么豁达吗?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初的乌台诗案,对于苏轼来说,是长达130天的高强度精神折磨,住的是伸手可触壁的“百尺井”监狱,在24小时里,随时会被叫去交代诗句文字的最初动机等,且动不动就是“诟辱通宵”!这些非人的待遇,不知道他是怎么挨过来的……
庆幸!北宋有不杀士大夫的传统;万幸!兄弟情深,他的弟弟苏辙宁用自己的官爵来为其赎罪,苏轼才得以保命,最终被贬黄州。
《人生得遇苏东坡》中,作者用“三个和解”概括了他的蜕变:与命运和解,不再执着功名,在《定风波》中写下“此心安处是吾乡”;与自我和解,放下文人清高,在《洗儿诗》中自嘲“惟愿孩儿愚且鲁”;与世界和解,忘却恩怨情仇,与昔日政敌王安石相谈甚欢。
人生,是一场体验的游戏!在苏东坡生命的最后一瞬间,“着力即差”四个字赫然入目!震撼人心!如今,我们都在努力奔跑,努力想要到达远方,甚至常常对某件事形成一种执念,但欲速则不达!凡事过了头便会落入下乘。当我们拼命赶路的时候,不要忘记去感受路。忽视了沿途的风景,人生又有何意义?
“着力即差,顺遂为高”,我们可以跑,但应该是适度地跑,是为了心中的热爱而非功利,是为了体验人生而非世俗!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从苏东坡身上,我看到的是一个成年人的不断蜕变。人生无所谓好坏,如果有,也是取决于个人的心态。
书的最后有一个番外,意公子认为,我们的偶像是苏东坡,苏东坡的偶像是陶渊明。苏东坡爱陶渊明,到什么程度呢?看看他写的这些句子:
只渊明。是前生。
我即渊明,渊明即我也。
自谓不甚愧渊明。
他对偶像的文字,概括起来就四个字:舍不得读。
苏东坡在给弟弟的信里说,难道我之爱渊明,只是喜欢他的诗吗?不是,我是被他的人打动的。
此书的创新之处很多,比如书中独创“东坡生活法实操指南”,晨饮茶观云,对抗焦虑、夜游赤壁赏月,治愈失眠,将风雅转化为可复制的日常仪式。
还有现代性解构:将“乌台诗案”类比职场,用“竹杖芒鞋”隐喻轻资产生存智慧,实现古文与现实的跨时空对话。
至于饮食哲学,更是聚焦苏轼“黄州好猪肉”“惠州烤羊蝎子”等美食发明,揭示其“以食疗愈”的生存策略。
此书最大特色,其实写在书的后记《我从苏东坡身上看见了什么》里,作者看到了活生生的苏东坡,怕死,正因为他怕死,舍不得死,所以他才能“活出来”。苏东坡对当代人的借鉴意义,就在于他在困境中的磋磨。生活把他压成一摊烂泥,他可以在上面开出花来。
作者系绍兴读者

一枚月饼的前世今生
李莎
“熬莲蓉如熬人生”,长篇小说《燕食记》是作家葛亮历经6年,熬出来的“家国三部曲”系列小说中的最后一部。《燕食记》入围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十部提名作品,获得了第十届“红楼梦奖”首奖。书中一段段情感和美食、粤剧、广彩等非遗交织在一起,丝缕分明;一样样小鲜颠簸在大中国的命运里,有序铺陈。把一部百年的岭南梦华录,雕刻在一块月饼上,令人回味无穷。
它是意境美的月饼。葛亮的祖父是美术家葛康俞教授,太舅公是陈独秀,渊源的家学,使他内心住着一个“老灵魂”,像丹青高手一样勾勒,铺陈,留白。
容师傅回忆五举炒莲蓉:“那时他身量小,一口大锅,像是小艇,锅铲像是船桨。他就划啊划啊。那莲蓉渐渐地,就滑了,黏了,稠了。”容师傅教他边炒莲蓉,边唱着一首儿歌。这段描写令人联想到白居易《池上》:“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不仅令读者代入到容师傅爱怜、惜才的眼光,又展示了口传心授的传承,大音希声,令人动容。这炒莲蓉,做月饼的场景在书中多次出现,层层递进,熬莲蓉熬出一代代厨人不同的人生。
它是滋味美的月饼。同钦楼飘摇百年而不倒,靠的是容师傅和师祖们打莲蓉的本事,鼎盛时代,一饼难求。书中,除了贯穿全书的月饼,还有那一道道岭南美食。无论是月傅独创的“熔金煮玉”“待鹤鸣”,还是太史第家宴上的“五蛇羹”。从师徒共创的“鸳鸯月饼”,到粤沪混血的“水晶生煎”,写尽岭南与江南,传统与现代的味觉交融。这些由文字高度还原的美食,有让人过目垂涎,后劲十足的本事。
它是音韵优美的月饼。小说粤韵悠长,令读者快速入乡随俗。尤其是小说中的对白,采用半粤语,半汉语的写法,有时作者留下注释,有时需读者联动上下文猜懂。语言呈现出了音乐美,读起来像在听粤剧。
对食物的形容常常以动代静:“弹紧”“跳落嚟”“唰一声”精准,流畅,还带着粤味音效,让人宛若置身茶楼。
它是浩然壮美的月饼。小说始于小鲜,却不止于小鲜。上阕以广东近代革命为底色,从黄花岗起义等历史事件写到抗日战争,挥洒了一派浩然壮美之气。书中没有全景式的大叙述,而是通过叶七、韩式江等人影影绰绰的背影,草蛇灰线一般绘制出一幅民族救亡图。
月饼中“盐”的设定很妙。“吾之蜜糖,彼之砒霜”。盐,不仅是点拨徒弟的秘方,亦是为国杀敌的暗器。一个厨人把谋生的手艺当作武器,既符合逻辑,又令人拍案,师父不仅传授了做月饼的手艺,还传承了智勇双全的家国大义。
它是生生不息的月饼。下阕以香港经济腾飞为背景,表达了作者的“非遗观”。这枚月饼从叶七的莲蓉枣泥月饼,到容贻生的三蓉月饼,最后容贻生和陈五举合创鸳鸯月饼;由“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从一脉单传,到向大众公开秘方。这个过程,也是旧传统与新时代磨合的过程。
徒弟五举背叛师门,容师傅由愤怒到逐渐放下,最终师徒在比赛中,共炒莲蓉,再续前缘。作者表达了非遗并非等待拯救的挽歌,而是在一代代传承人的手中成长的,可以和每一个时代对话的,不是旧的遗产,而是活的传统。
《燕食记》通过月饼这个小“切口”,为读者呈现了旧传统在新时代中的自我更新,在代代传承人生生不息地坚守下,味与道,旧与新渐渐融合,绵延不断。
这枚月饼不仅是一部百年粤港风云史,还是中国人心目中叫作“团圆”的精神图腾。它永远在农历八月十五守候,见证过广州得月阁的风流雅致,也经历过香港同钦楼的荣辱兴衰,历经了战火的淬炼,新时代的变迁。它生生不息,是因为它对“圆满”的向往从未改变。所有的缺憾都会在月圆之夜圆满,所有的别离都会在农历八月十五团圆,山河无恙,国富民安。
作者系河南省郑州市读者
作者: 编辑:杨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