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宁康年间,王羲之有个好友叫施政。他在剡溪边新建了一幢十分优雅的书楼。落成之日,施政理所当然地邀请王羲之前去作客。王羲之觉得这小楼确实造得别致幽雅,酒至半醉之际,便在一块白坯木匾上信手写了“洞天福地”四个大字。以示庆贺。施政得到王羲之的墨宝,喜从天降,忙请来名匠高手将四字用浮雕手艺刻出来,并涂上黑底金色装饰起来,使“洞天福地”四个字更加耀眼,再配上回纹花边,成了像模像样的一块牌匾,高高地悬挂在书楼正门上方,赢得了许多过往行人的交口赞誉。
谁知好景不长,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书楼突遭大火。当时南风劲吹,火势猛烈,虽经全家人泼水抢救也无济于事。火灾后,施政打着灯笼四处寻找,发觉那块“洞天福地”宝匾不翼而飞,心里不禁凉了半截。他悔恨交加,不久便与世长辞了。这块宝匾究竟哪里去了?时光过去了好久好久,才算有了眉目。原来唐代有个富商,名叫郑天禄的,也是剡县人氏,专收古董玩品。一次从百里之外返回剡溪时,从一个败落人家手中收购了“洞天福地”。“洞天福地”这块宝匾便这样鬼使神差地又回到了剡县,只不过从施姓,转到了郑姓的手中。
郑天禄有两个儿子:老大游手好闲,不务正业;老二性情乖觉,办事精明,便继承了父业。两个儿子要分家,房屋地产、金银财宝很快分好了,最后留下的是一块“洞天福地”宝匾。兄弟俩一个蛮横,一个刁钻,争来争去,谁也不肯退让给谁。郑天禄年事已高,便请来了他俩的娘舅来做公正人。请老娘舅做公正人是江南一带的习俗,凡分家难断之事都由娘舅说了算。谁知娘舅是个老好人,糊里糊涂地来了个折衷,将匾一分为二,老大得前半块“洞天”,老二得后半块“福地”。
其实二人争匾,并非真正喜爱右军神笔,而是各怀鬼胎,都想把它当作升官发财的敲门砖。不久老大就把半块残匾孝敬给了剡县县令。剡县县令深知此匾的价值,便连夜快马加鞭送到唐太宗李世民手里。唐太宗龙颜大悦,当即封剡县县令为越州知州,郑老大平地升官,当了剡县县令。同时密传,千方百计要把后半块“福地”残匾弄到手。
郑老二得知情况,心想后半块残匾是难保了,便抱了“福地”残匾,隐姓埋名,逃离本村,闲游他乡去了。郑老大想做更大的官,带了衙役匆匆赶来,然而还是迟了一步。所以唐太宗最终也没有得到后半块残匾,抱憾归天了。李世民死后,儿子李治即位,他在茫茫风烟中寻找了三十多年,仍然不见“福地”影子。弥留之时,他召来皇后武则天,指着“洞天”这半块残匾说:“父皇殡天之时,带走了王羲之的墨宝《兰亭集序》,只把这半块匾留给了朕,至今没把“福地”找到,实在愧对先皇重托。现将此事托付于你,有朝一日,寻到右军神笔,务须祭告先皇与朕!”说罢两腿一蹬也去世了。
武则天有没有找到这后半块残匾呢?也没有。那么它究竟去了哪里呢?有人说,郑老二如梦初醒,将它送还给了施政的后代,地点就在如今越剧小歌班的发源地-施家岙。因为在施家岙的古戏台上曾高高地悬挂过“福地”两字的匾额,酷如王羲之的书法神韵,“洞天福地”的一半又从郑姓的手里转回到了施姓。
酷如只是酷如,传说也只是传说。“福地”宝匾究竟落在何处?至今仍然是一个难解的谜。
作者: 编辑:夏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