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夏秋听虫吟 沈锡盛

2025-09-28 22:31

来源:

“春天听鸟鸣,夏秋听虫吟。”你听,知了最勤快了,每当夏日初临,它就开始“知了、知了”地嘶鸣。知了,学名叫“蝉”,因其叫声很似“知了”之音,故名。知了长约三四厘米,头上有两只外突的眼睛,长而大的翅膀,薄薄的,呈半透明,形态十分可爱。小时候,我们常把知了捉来,缚一根纱线,系在门口,听它鸣叫。

古代一些诗人骚客对知了也情有独钟。宋代大诗人苏轼曾有“绿槐高柳咽新蝉”咏之;还有袁枚的“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把观察牧童捕蝉的童趣写得维妙维肖;又有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用蝉鸣来触发游子的乡愁。而我们乡里,也有一句形象的歌谣:“知了喳喳叫,石板两头翘,懒惰婆娘歇晏觉。”形容天气炎热,把石板晒得翘了起来,令人昏昏欲睡的情景。不知从哪年开始,家乡又出现了另一种鸣蝉,身子比知了大一倍左右,外形几乎一模一样,但叫声却不同,只能发出“喳——”的单一鸣叫声,我们便称其为“洋知了”。

夏天的另一种昆虫便是纺织娘。因其叫声“唧唧介介……”我们称其为“唧介”,或“唧介婆婆”。纺织娘通体碧绿,形似叫啯啯,但比啯啯体形稍大。叫啯啯是白天鸣叫的,而纺织娘是晚上鸣叫的。纺织娘喜食南瓜花、丝瓜花,白天躲在瓜叶背面,天黑了才爬出来鸣叫。于是,天黑后,我们便拿个手电筒捉纺织娘,把它关在竹笼里,每天采一些南瓜花喂它。

每当夏末秋初,蟋蟀便悄悄登场了。蟋蟀又叫蛐蛐,它不但是位“歌唱家”,更是位“角斗士”。因此,我们常把它捉来,关在瓦罐子里,平时,喂一些嫰黄豆。闲暇时,我拿根蛐蛐草逗它,蛐蛐被逗得“瞿瞿瞿”地欢唱起来;每当下午静谧之时,蛐蛐便会“揭谛、揭谛……”地为你“弹琴”;时而,我们还叫它上“战场”角斗,那绝对是一场十分精彩的酣战。清代诗人洪亮吉曾在《斗蟋蟀》诗中描述:“荆襄一带胜败轻,正斗蟋蟀争输赢。”形象地体现了观斗者的心态,但见那两只蟋蟀你进我退,你退我进,斗得难分难解。最后,败者萎靡不振,胜者洋洋得意,还“瞿瞿瞿”地高声欢唱。

(柯桥日报)

作者: 编辑:邹俊瑜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