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徐渭的这首《题墨葡萄诗》一向被公认为是他失意寂寞一生的真实概括,但有意思的是作为明代最有个性、有成就的水墨写意画大师,这首自况自叹之作竟然题写在他人的画作之上,这说来有点来历。
明朝嘉靖年间,雷鸣阳在净众寺后的南山上建造了三座十分精巧别致的亭子,特请博学多才的山阴才子徐渭来题写亭名,徐渭果然不负众望,上山观景凝思一天,题写了“滴翠亭”“怡心亭”“观潮亭”三块赢额。当晚,他就寄宿在净众寺中,闲来无事踱至方丈房中,被迎面墙上挂着的一幅《墨葡萄图》吸引住了,精心揣摩半天,更觉此画形神兼备,气韵不凡,非高手莫能为之,怎奈没有题字落款,遂向方丈请教,方知是先朝本寺祖师智渊大师的遗作,大师还留下遗言:凡能看懂此画之人,必是饱学之士,务请题字落款,凡庸之辈不可与之涂鸦。在方丈的诚意恳请下,徐渭欣然从命。他凝视《墨葡萄图》良久,想到智渊大师能从野葡萄中培育良种使其扬名,而自己空怀旷世之才,济世之志,却仕途失意,年过五旬仍颠沛流离,不禁悲从中来,题写下了这首诗歌,发出了对壮志难酬、世道不公的无限感叹!
徐渭,字文长,号青藤居士,山阴(今绍兴)人。自幼聪慧过人,20岁就考取山阴秀才,但后来八次参加乡试都名落孙山,终身“不得志与有司”。青年时充满积极用世的进取精神,“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对当时军事、政治和经济事务都很有见解,一度被兵部右侍郎胡宗宪招为军师,替他拟写的《献白鹿表》还得到了明世宗的极大赏识。他还曾亲身参加过东南沿海的抗倭斗争,并在诗文中热情地歌颂爱国英雄。他原本以为能大展鸿图,却因为胡被弹劾自杀而深受刺激,一度发狂,蓄意自杀九次,自杀的方式也令人吃惊,用利斧击破头颅,“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又曾“以利锥锥如两耳,深入寸许,竟不得死”。因怀疑继室张氏不贞而杀之,为此度过了七年牢狱时光。等到53岁出狱后他才真正抛开仕途,四处游历,开始著书立说,写诗作画。晚年更是潦倒不堪,最后在“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的境遇中结束了坎坷的一生,据说临终前身边只有一狗与之为伴,凄惨至极。悲剧的人生遭遇加上天生不羁的艺术秉性造就了一个文学艺术上的奇人。
“半生落魄”看似轻描淡写实则道尽了徐渭前半世的困蹇命途,可谓有“四两拨千斤”之力,到如今两鬓苍苍白发满头,已然一介老翁,却一事无成,治国平天下之志不得伸,只能独立书斋迎对晚风,孤独落寞又凄凉,但着一“啸”字却在一片颓丧之中显示出了诗人力与命运抗争的不倒意志,以及那略显癫狂的个性特征。“笔底明珠”是作者的自我评价,他的作品也的的确确堪称艺术瑰宝,可以说徐渭是中国文艺史上难得的多面手,他自认为“书法第一,诗第二,文第三,画第四”,在诸多领域都造诣很深,颇有建树。明代时期,水墨写意画迅速发展,出现很多名家,徐渭是当时最有成就的,他的写意花卉用笔狂放,不拘形似,自成一家,可用惊世骇俗来形容,与陈道复并称为“青藤、白阳”,对后世影响很大。文学上,他创作的杂剧《四声猿》曾得到汤显祖等人的称赞,在戏曲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另外还留下了大量的诗作,才情之中不乏诙谐讽刺。
单小燕
(柯桥日报)
作者: 编辑:邹俊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