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一场酒局引爆“潜伏”的乙肝危机

2025-09-27 21:27

来源:

近日,38岁的绍兴王女士因饮酒后出现极度乏力、皮肤和眼睛黄染被送到绍兴市中心医院马鞍院区,经检查确诊为重症爆发性乙型肝炎,经十天规范治疗后肝功能恢复至正常范围。

“王女士入院时,其血液检测显示谷丙转氨酶飙升至1000U/L以上,超出正常值20余倍,胆红素也严重超标准值。”马鞍院区肿瘤内科医生彭登付说,通过详细问诊发现,患者早在10余年前便已知晓乙肝病毒感染,但因长期未出现腹胀、食欲减退等典型症状,便彻底放松警惕,既未定期复查肝功能与病毒载量,也未接受抗病毒治疗。此次发病前一周,王女士在家庭聚会中饮酒后出现乏力、食欲下降,直至皮肤、眼睛明显发黄才紧急就医。

而王女士的情况并非个例,记者了解到,很多慢性乙肝患者或病毒携带者都存在类似的认知误区。绍兴市中心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陈子安解释说,乙肝病毒具有“潜伏性”,部分患者感染后可能长期没有明显症状,但病毒会在体内持续复制,逐渐损伤肝脏,一旦遇到饮酒、过度劳累、熬夜、服用肝损伤药物等“诱因”,就可能引发病情急性发作,甚至发展为肝硬化、肝衰竭等严重后果。

陈子安特别提醒,若出现不明原因的尿色加深、皮肤黏膜发黄、持续乏力、食欲减退、右上腹隐痛等症状,即使症状轻微,也需立即就医检查肝功能,排除肝脏病变进展。

而针对乙肝病毒携带者、慢性乙肝患者,陈子安则建议患者需每年进行一次“肝功能+乙肝病毒DNA定量+肝脏超声+甲胎蛋白”检查,通过动态监测及时发现病毒复制活跃、肝细胞损伤等情况,为早期干预争取时间。一旦检查提示病毒复制活跃或肝功能异常,需在医生指导下启动抗病毒治疗。目前临床常用的乙肝抗病毒药物,不仅能强效抑制病毒复制,且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极低,同时随着医保政策倾斜,相关药物价格大幅下降,患者治疗负担显著减轻。

(内容来源:柯桥日报)

作者: 编辑:尉立丹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