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5点,诸暨市枫桥镇的田野还笼罩在薄雾中。楼泽斌已经开着他的车,载着无人机和发电机,颠簸在窄窄的田埂路上。1500亩稻田,金黄如海,他站在田头,仿佛与这片土地融为一体。
这个1992年出生的青年,原本的人生脚本是在讲台上教书育人,如今却在田野里与庄稼对话,成为枫桥镇最大的种粮户。他的转身,是一场从“教育梦想”到“农业实践”的跨界——没有田园牧歌的浪漫想象,只有关乎时间、技术与汗水的硬核实践。
让知识在大地上
种出粮食
“本来想着在学校教化学,结果天天在田里看稻穗。”楼泽斌的故事,始于一次“计划之外”的选择。从绍兴文理学院化学师范专业毕业后,他并非没有其他选项:可以成为一名化学老师,也可以从事纺织品生意。但作为“农二代”,对土地天然的感情以及父亲年迈后需要接力的现实,让他最终在2018年全职扎进了农田。
自然的残酷,很快给他上了记忆犹新的一课。“2020年的一次台风,让200多亩晚稻全部倒伏了,最后产量只剩三分之一不到。”他回忆道。那种眼睁睁看着心血付诸东流的无力感,让他深刻认识到,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模式必须改变。“得用科技把‘看天’变成‘靠技术’。”楼泽斌开始学习现代农业管理,逐步用科学手段提升亩产,减少风险。
他的化学知识也找到了用武之地。谈及除草、追肥,他像分析化学实验一样精准:“什么时候需要除草,什么时候追肥、追几次,人工和无人机撒药如何结合?这些都很有讲究。”他通过一遍遍摸索,掌握了提高亩产的“窍门”。
然而,科技并非万能,天气依然是最大的变数。他指着一片稻田解释,今年高温导致水稻提前抽穗,对收成有直接影响。农业,始终是一场与自然的互动。
1500亩土地上的精密运算
刚开始,楼泽斌只承包了500多亩地。去年,枫桥镇开展耕地“非粮化”专项整治,新增了1000亩可流转农田。他没有犹豫,全部承包下来。“这些地分散在各个村社,管理难度大,但机会难得。”楼泽斌说。
1500亩稻田有多大?相当于140个标准足球场。站在一条乡间小道上放眼望去,目之所及,碧绿一片,都是他的“领地”。管理1500亩分散的土地,远不是“种地”两个字那么简单,它更像运营一个庞大的露天工厂。楼泽斌的工作,是高度精密的时序管理。
7月到8月是最忙的“双抢”时节,要抢收早稻,抢种晚稻。水稻喜温热,必须赶在9月中旬温度下降前让晚稻扎下根,否则会影响产量。“7月一个星期的生长速度可能抵得上9月的一个月。”他解释道。
他在1500亩地里种植的水稻并非整齐划一,而是根据不同品种和播种方式(直播或机插),形成错落有致的“时间梯田”。“我今天种几百亩,明天种几百亩,收割时也轮着来。”这样既能合理分配人力物力,也能错开烘干厂的服务高峰,是一种在现实约束下的最优解。日常管理中,他要对每块田的品种、播种时间、管理方式心里有数。如有些地势低的田,就选择机插的方式种植,防止苗被水淹死。
每天的劳作中,车是楼泽斌的“移动指挥所”,无人机是他的“王牌搭档”。“最早背着喷雾器,一天打20亩;后来通过‘拉管子’打100亩;现在无人机一天轻松打400亩。”他算着效率账,无人机会按照预设航线精准喷洒,避免了重喷和漏喷。
但科技也有尽头。谈及最令人头疼的杂草,他苦笑着说:“最高端的除草剂是‘敌败’,而更厉害的是‘老奶奶牌’。”这句带着调侃的话,道破了农业中那些无法被技术完全替代的、最原始的艰辛——在药剂无法到达的角落,最终还得依靠人工弯腰下田。
楼泽斌的日常作息严格遵循着阳光和作物生长的节奏:早晨5点到9点,下午3点到6点。但在“翻秸秆”的那半个多月,这套作息完全失效。“翻秸秆”是一项农业生态技术,通过机械翻压等方式将秸秆残体还入土壤,实现秸秆资源化。他需要早上5点一直干到日落。
管理如此大规模的农田,并不只是体力活,更是一场信息战。楼泽斌随时关注农业部门发布的病虫害报告,结合实际情况防治各种病虫害。
稻浪深处的自由与担当
作为镇上最年轻的种粮大户,他清楚地看到行业断层,“老一辈要退了,年轻一辈吃得消干的很少。”但农二代若不接手,父辈的田地将慢慢缩小规模,最终彻底退出。
楼泽斌与父亲之间,默契在传承中悄然生长。关于明年种什么品种、每个品种种多大面积,父子俩会提前商量。“分工嘛,现在主要是我出谋划策,他来管理,具体活我去干。”这种模式的转变,背后是两代农人经营理念与技术的迭代。
尽管辛苦,这片土地也回馈给他独特的价值感——一种可控的自由。“自己给自己干活,你可以多干点,也可以少干点。”他享受着这种节奏:集中辛苦几个月,而在11月到次年3月的“寒假”里,可以休整和陪伴家人。这种“忙里偷闲”的自主权,是普通坐班制的工作难以获得的。
夕阳下,楼泽斌操控的无人机在稻田上空划出优美的弧线。他憧憬着下一步添置烘干设备,以应对突发的天气变化。“以前我父亲种500亩觉得是‘极限’;现在我种1500亩,靠的是科技。以后,肯定会有更年轻的人,用更先进的技术种更多的地。”他笃定地说。在这位新农人的实践中,种田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宿命,而是一份需要知识、管理和魄力的事业。
在这片广阔的田野上,楼泽斌书写的不只是化学方程式,更是一份属于新农人的答卷——用知识与土地对话,在科技与自然之间,寻找属于这一代人的田园诗章。
微链接:农田上的那些高科技
1.自动驾驶系统
应用场景:在大规模农田的播种、收割等作业中,农机可基于高精度导航实现24小时不间断的自动精准作业,直线误差小于2.5厘米,有效提升作业效率30%以上,极大节约人力成本。
2.农业无人机编队与多光谱遥感技术
应用场景:在对万亩以上大田作物进行长势监测和施肥管理时,先通过无人机航拍生成长势图,再指挥无人机编队进行精准变量施肥,可实现减肥20%、增产15%的效果。
3.土壤物联网传感器与智能滴灌系统
应用场景:在温室大棚或高标准农田的水肥管理中,通过埋设的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数据,并自动触发灌溉,使水肥利用率提升40%,实现精准化的“按需供给”。
4.区块链农产品溯源系统
应用场景:在为五常大米等高端农产品建立品牌信任时,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不可篡改的全流程生产信息,有效打击假冒伪劣,使优质农产品获得约20%的品牌溢价。
5.作物生长模型与大数据预测
应用场景:在主要玉米产区,通过整合气象、土壤等数据运行生长模型,可提前3个月预测区域产量,准确率高达90%,为粮食收储和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资料来源:新华社、央视新闻客户端、《人民日报》《农民日报》)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董晓晓 编辑:王春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