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茶的辉煌,不仅在于历史悠久,更在于历代茶人敢于突破的革新精神。”任晓将焦点对准越地制茶技艺的演变,“如果说自然条件是越茶的‘先天基因’,那么制茶技艺的不断革新,就是让这份基因持续焕发生机的‘后天密码’。”
他首先从中国饮茶的四个阶段切入:“古人利用茶,经历了‘生吃药用、熟吃当菜、烹煮饮用、冲泡品饮’等过程,越地茶人的探索,恰好贯穿了这一演变,尤其在‘烹煮’到‘冲泡’的转型中,贡献了关键突破。”宋代以前,茶叶多采用“蒸青”工艺,制成紧压的团茶,饮用时需碾磨成粉,工序繁琐。而宋代越地茶人的革新,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
“宋代越地茶人将‘蒸青’改为‘炒青’,将‘碾磨’改为‘揉捻’,把‘团茶’变为‘散茶’,这看似简单的改变,实则是制茶工艺的一次革命。”任晓解释,炒青工艺能更好地保留茶叶的香气与鲜爽度,揉捻则让茶叶的内含物质更易析出,“正是这次革新,诞生了大名鼎鼎的‘日铸雪芽’,不仅成为朝廷贡品,更奠定了越地绿茶的工艺基础,影响至今。”
明代,越地茶人在炒青工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创制出了“珠茶”。“当时山阴、会稽两县的茶人,在日铸茶炒青法的基础上,通过‘重揉重压’‘揉炒结合’的方式,将‘似长非长、似圆非圆’的茶形制成颗粒状,细圆紧结如珍珠,故得名‘珠茶’。”任晓展示了当时珠茶的图片,“这种工艺不仅让茶叶外形更美观,更便于储存和运输,为后来清代珠茶的大规模出口打下了基础。”
除了绿茶工艺,越地在花茶制作上也展现出独特巧思。任晓以明代张岱的“兰雪茶”为例:“张岱以日铸茶为茶坯,掺入茉莉花,制成茉莉花茶;徐渭则用茶叶与茉莉、兰蕙等花朵拌和,密封于锡罐中,让茶香与花香自然融合。这种‘以花入茶’的创新,让茶从‘单一茶香’走向‘复合风味’,也让越地成为中国花茶工艺的重要发源地。”
在任晓看来,这些技艺革新背后,是越地茶人对“品质”的极致追求:“从蒸青到炒青,从团茶到散茶,从绿茶到花茶,每一次改变都围绕着‘更好喝、更便捷、更具特色’的目标,这种‘守正创新’的精神,正是越茶能够穿越千年仍具活力的核心。”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谢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