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茶的起源,我们总会追溯到《神农本草经》中‘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记载。”任晓开篇便将听众带入茶的起源传说,“神农作为农业之神与医药发明者,其对茶的发现,不仅首开了中华茶文化的先河,更奠定了茶‘药食同源’的初始属性。而这份属性,在越地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延续与发展。”
据任晓介绍,越地茶业的历史可追溯至汉代,彼时绍兴已成为浙江最早且最发达的茶叶产区,“这并非凭空而来,越地的气候湿润、土壤肥沃,尤其会稽山一带的砂砾质土壤,为茶树生长提供了绝佳条件。”他进一步解释,从汉代起,茶便深度融入越地民众生活,“茶是‘医疗中的药物、饮食中的珍品、交际中的媒介、祭祀中的神灵’,这正是越地人对茶的独特认知——不是单一的饮品,而是贯穿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万能之物’。”
唐代是越地茶业的“高光时刻”。任晓特别提及茶圣陆羽与越地的渊源:陆羽撰写《茶经》,离不开他在越地的长期考察。当时会稽山的阳明洞天、若耶福地、云门寺等,均开辟了茶园,其中若耶溪旁日铸岭产出的日铸茶,已是当时声名远播的佳品。更重要的是,平水茶市在这一时期兴起,成为我国最早、影响最大的茶叶专业市场,这意味着越地茶不仅满足本地需求,更开始形成规模化的产业流通。
到了宋元明清时期,越地茶业持续鼎盛。任晓以时间为轴进行梳理:“宋代时,会稽山区的日铸、云门、丁坑等地遍布茶园,越地茶成为皇家青睐的贡品;明代绍兴成为全国最早出产花茶的地区之一,张岱制作的‘兰雪茶’、徐渭创新的花茶制法,让茶的风味更添层次;清代则是越茶‘走出去’的时代,平水珠茶不仅年年进贡,更以‘贡熙’‘熙春’之名出口英美,在伦敦市场价格堪比珍珠,赢得‘绿色珍珠’的美誉,嘉庆、道光年间,其外销美国的数量甚至占到浙江出口绿茶的四分之三。”
谈及此,任晓感慨道:“从汉代的‘产区初现’到清代的‘行销海外’,越地用一千多年的时间,从浙江茶叶的发源地,成长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茶都’,这份成就,是山水禀赋与人文智慧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谢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