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君看绕门山,峭壁列屏障”

2025-09-24 13:26

来源:

值得注意的是,陶濬宣称绕门山为“越州屏障”,意为此山屏卫着越州大地。以屏障形容高山,在历代文人雅士的诗文中并不鲜见,如白居易《重题别东楼》谓“湖卷衣裳白重叠,山张屏障绿参差。”而清人齐召南曾游绕门山,写下“君看绕门山,峭壁列屏障”,属现存文献中第一次以屏障形容绕门山。

与众多绍兴名山相比,绕门山似乎并不出众,而陶濬宣却以“越州屏障”称之,其中似有深意。绕门山,即鸟门山(二字在越地方言中音近),又名箬山、龙池山,最早见于南宋嘉泰《会稽志》的记载:“若蕡山,在县东十二里,旧经云:秦皇东游于此,供刍草,俗呼绕门山。”可见最早此山名曰“若蕡”而非明清以降逐渐流行的“箬”,“绕门”则为俗称,乾隆《绍兴府志》进一步考证“绕门与若蕡音相近而讹耳”,又因此山民间旧传一小儿从母浣水、吞珠为龙、上山数回顾其母的故事,此山遂又得名龙池山。

绕门山见于史籍的时间虽远不如《越绝书》所载诸山,但此山开发之早、地理位置之重要则毋庸置疑。绕门山作为会稽山之余脉,又毗邻浙东运河之前身——山阴故水道,越地先民很早就在此地生产生活。

新近发掘的大湖头遗址即位于绕门山南侧,为春秋战国时期一处重要的越文化聚落,旧经“秦皇东游于此”的记载或非虚言。

绕门山位于绍兴古城之东,与运河要道相通,又当于府城与东部诸市镇乡村之间,鲁迅兄弟三人儿时前往调马场拜坟岁时,即“舟出东郭门挽纤,行十里至箬蕡山”。历史上,从元末战乱、清初三藩之乱、晚清太平军入浙乃至于民国时期抗战烽火延及绍兴时,绕门山均作为战略要地,被各方势力反复争夺。1949年5月,浙东人民解放军的一支部队直插绕门山,阻击向东溃逃的国民党部队,从绍兴东门入城,完成解放绍兴城的历史伟业,如绍兴市文史研究馆馆长冯建荣所说:“东湖的箬山,像一大屏障,矗立在绍兴城东;像一道城门,守卫着绍兴的安全。”此正与越州屏障之义相合。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谢媛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