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斧斤山林外,白石丁丁鸣”

2025-09-24 13:26

来源:

摩崖题记中“私凿无貣”的词句,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表明在陶濬宣生活的晚清时期,绕门山的采石活动仍在进行。绕门山石宕,与柯山、羊山、吼山(曹山与之仅一河之隔)的石宕并称为越地四大石宕,即“吾乡骨山可伐者,一为柯,一为洋,一为箬,一为曹”是也。其中绕门山所产石料因其“质坚甚,能历数百年无损”,而被广泛用于道路、河堤、桥梁乃至萧绍海塘的建设。

绕门山采石活动始于何时,因文献史料的缺乏而无可稽考,但越国都城的营建、山阴故水道的开凿,皆需大量石料,绕门山采石的历史或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

期。此后采石活动一直持续,宋人喻良能《若耶曲》中有“绕门山畔石成林”之句,可见此地采石之端倪。至于明代,绕门山大规模的采石活动开始大量见诸各类史籍文献,如邹迪光曾游越地,感叹“有绕门山者,岩岫颇胜,而为射利者椎凿,十去其四”,余绍祉亦有诗云:“铁骨崚嶒是鸟门,时时匠石啄山根”。

而随着晚明佛教复兴与士绅阶层审美意识的滋长,越地石宕以其“残山剩水”的独特意境,吸引了许多文人士大夫于此修建寺院、造园添景,如柯山在万历年间重修普照寺,并逐渐形成柯岩八景,会稽陶氏家族则在吼山、曹山建造石篑山房、放生池、烟萝洞等多处人文景观;而在绕门山亦出现了寺庵与放生池,祁彪佳在日记中曾有“归自绕门山,登龙池,庵僧以茶豆为供”的记载,并赋诗《重九后三日游绕门山龙池庵》,龙池庵后又有静修、莲池等庵,“群峰环峙,诸水绕流,艺竹种茶,幽清可玩”,晚清蔡元培来游时此地则为如意庵,放生池则一直延续至民国,胡维铨《绍兴风俗志》记叙了四月初八佛诞日东湖放生的热闹景象。

至明末清初,绕门山频繁的采石活动最终导致地下水涌出,“石尽而泓然者现”,与宕外的运河之水持平,形成山下大片水塘,然而大规模的采石活动并未停止,反而迎来了高峰,康熙《会稽县志》中有“山多坚石,取用甚广”之语,陶元藻亦谓:“今山之石,用日广,伐石于山者,亦倍多于昔。”袁枚《新齐谐·鸟门山事》中记莫姓叟“骸骨葬于鸟门山之西,被凿石者终日钻斫”,其墓棺离水仅尺许,由此可知石工临水凿石之一斑。

有清一代,绕门山周围聚居着大量因不堪忍受官吏盘剥而脱离农耕、选择以采石为业的民众,清初朱彝尊至绕门山,曾闻“斧斤山林外,白石丁丁鸣”,齐召南游越至此,见此处“村居皆石层,老幼总良匠”,感叹“自古仰衣食,山故无尽藏”,王衍梅曾至绕门山观凿石,亲见“其时众匠各竭力,气如喘牛汗如泉,咄哉此辈何侥幸,日凿日凿蹑危岭”的场景。道光年间,管庭芬游越,往返皆过绕门山,至绕门山之阴,见“石壁峭立,寒流振荡有声”,后顺游绕门山之阳,又见“村皆石户,以丘壑为农田,锤凿之声,殷震山谷”,亦发“石户尽如农,削凿得温饱”之慨。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谢媛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