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越城区八字桥上举目北望,白墙黑瓦的建筑沿着运河排开,小桥流水的江南画卷也由此展开。家家户户的烟火气在空气中氤氲,小商铺的叫卖声和孩童们的追逐打闹声连成一片。这座中国最早的立交桥,成为运河文化在当下的讲述者。
浙东运河(越城段)全长44.4公里,西起东浦,东至陶堰,涵盖绍兴城内运河、绍兴护城河及山阴故水道等河段,串联起青甸湖、迪荡湖、东湖等多处节点。沿线石亭、古桥、台门、牌坊等古迹众多,仅水工遗产及相关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有57项。
丰厚家底是底气,盘活家底是责任。
聚焦浙东运河保护工作,越城区始终坚持“最大保护,最小干预”原则,持续完善运河守护体制机制,逐步构建起“以运河遗产保护为目的、与运河生态维护相统一、同运河沿线风情相协调”的运河保护利用新模式。
绘好蓝图,提出“河城共生”总纲领——
焕新一条河,提升一座城。以越城段主河道两岸2千米范围为基底,系统制定“1+3+10”实施路径。即打造1条运河共富带,划分3大区段,推进10大重点工程50个子项目,构成了一个总投资约390亿元的“河城共生”超级工程。
这个工程中,既有青甸湖、东鉴湖等自然景观节点,也融入东浦黄酒小镇、集成电路小镇等产业平台,同时联动和美乡村、历史文化街区与大型商圈。环境提升、文化挖掘、产业发展、城乡融合等各项工作,借由运河纽带全面展开,如此大手笔,只为留住文化的印痕、乡愁的记忆。
守好底色,打出“生态治理”组合拳——
依托河湖长制,越城区扎实推进水网安全建设,将运河防汛抗洪功能与城市景观有机结合。从堤岸修缮、清淤疏浚,到绿道建设、风貌提升,运河整体环境持续“提颜增质”。浙东运河(越城段)揖别污泥浊水,一渠清流向远方,成功入选浙江省“最美家乡河”。
围绕“生态运河”目标,一系列扎实举措稳步推进:出台运河区域保护整治规范,设立浙东运河生态联勤警务站,组建一支超700人的生态守护队伍共护越城蓝天碧水;打造全国首个无人机自动巡河系统,实现24小时智慧巡河;引入“水下森林”修复技术,在与浙东运河相通的梅龙湖、迪荡湖实施大体量水生态修复项目……运河水域治理能效明显提升,运河水质优良率常年保持100%。
护好遗产,建起“原汁原味”资源库——
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越城区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实施大运河遗产专项保护行动,白塔寺、来王殿、药王庙等沿线遗存得以修复焕新,迎恩门、上大路、阳明故里、书圣故里等运河两岸历史街区实现“微改造、精提升”。同时,运用数字化手段对运河水系上的22座古桥开展实时监测,最大程度维护运河风貌的原真性、完整性与延续性。
如今,漫步浙东运河,随处可见水清、岸绿、人欢。运河上,货轮、游船往来不息;河道边,市民游客悠然踱步,古镇街区人气鼎盛,处处洋溢着烟火气、市井气。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正在浙东运河的保护、传承、利用之间取得新的平衡。
前不久,“越城区探索浙东运河人水和谐共生建设路径”入选《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案例》,获得国家部委的认可与推广。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谢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