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脉,是大地的“血脉”,流淌不息,滋养万物;文脉,是民族的“灵魂”,传承千年,历久弥新。
浙东运河,是水脉,也是文脉。护水脉、传文脉,唱响的是新时代文化传承之歌。
近年来,绍兴坚持保护优先、文化引领、绿色生态原则,最大程度保持浙东运河的原真性、完整性、延续性,制定出台一系列有关运河文化保护的文件,构建起浙东运河文化传承弘扬的“四梁八柱”。
《绍兴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方案》《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绍兴段)建设保护规划(2024—2028年)》《绍兴市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行动计划》《大运河(绍兴段)遗产保护管理规划》等相继施行,绍兴对浙东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进入了更加系统、深入的阶段。
“不断统筹提升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水平,是当前高水平参与运河文化建设、书写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新篇章的题中应有之义。”绍兴市浙东运河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赵铭表示,“应系统谋划,创新理念和举措,在规划上谋深入,在阐释上筑基础,在项目上提质效,在品牌上塑形象,奋力探索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市域实践新路子。”
在市级顶层设计下,越城、柯桥、上虞三地统筹各自文化资源,打造区域文化特色,构建起运河文化遗产“大保护”格局,倾力呈现“人文河”。
越城区整体谋划了总投资390亿元的浙东运河(越城段)“河城共生”保护传承利用方案,包含十大重点工程50个子项目,聚焦文旅、生态、产业、共富等领域,在2030年前按类别、分阶段逐年推进。“运河为媒 河城共生 绍兴市践行一体化发展新路径”成功入选2024年度浙江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典型案例名单。
柯桥区成立“大运河遗产管理室”和全省首支文物“护宝”志愿队伍,还开展跨区域协作,与越城区、杭州市萧山区联合成立浙东古运河联合河长工作站。当地对“三缸文化”等运河文化元素进行基因解码和转化利用,成功打造湖塘黄酒小镇、安昌古镇、柯桥古镇三大特色小镇。聚焦跨界融合,推出精品水上游线,打造爆款节会活动。
上虞区结合“青春之城”建设,在萧曹运河、虞余运河、四十里河及曹娥江城区段统筹布局推进东关运河文化片、白马春晖片、丰惠古城老街等运河文化区块建设,系统性、全方位呈现上虞运河文化的内核与特色。
随着运河沿线文化资源整体性保护持续推进,绍兴的运河文化研究学者更是深挖运河文化内涵,提炼出了丰硕的研究和学术成果。
为构建大运河文化研究生态,2023年10月,绍兴市浙东运河文化研究中心成立,着手开展运河绍兴段的运河本体研究及相关运河文化研究阐释。已先后完成《浙东运河绍兴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专题研究》《河城共生 全域共富——共生语境下城市发展与区域运河治理新范式研究报告》《浙东运河(钱清段)传统风貌肌理和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资源调查》《丰惠运河文化资源及古县城复兴思路调研》等课题,相关社科信息获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肯定。
一套全书,记录流动的历史。去年9月,由绍兴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组织编写的《浙东运河文化研究》丛书出版,分10册,共计450余万字,是第一部系统性研究浙东运河的百科全书式著作,也是绍兴文化研究工程重大项目成果,为丰富我国运河文化贡献了最新成果。
积极用文化精品、文艺精品讲好运河故事,活化运河精神内核。既有39米长的《浙东运河主题美术长卷·绍兴卷》,描绘了运河沿线的绍兴风情,也有史诗越剧《胆剑千秋》,以绍兴千年时空为背景,向世界讲述浙东运河边孕育出的一大批千古风流人物的生动故事,展现了越地深厚的文化底蕴,推动运河文化登上世界舞台。
千年水脉,在一代代绍兴人的持续呵护和接续建设下流淌至今,绵绵不绝。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谢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