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9月23日,马山街道未来社区运营项目组联合洋泾湖社区,以中秋佳节为契机,成功举办“月满洋泾,益路同行” 居民志愿者赋能公益行活动。这场活动不仅是传统节日的温馨庆祝,更是洋泾湖社区首支居民志愿者服务队的正式建队仪式。上午场18名新晋志愿者在社工结对带领下,亲手制作并分装完成360个月饼(共90份心意礼包);下午场社区社工继续接力,共同完成总计500个月饼、125份礼包的暖心任务,以“亲手制作、定向送达、邻里共享”的特色模式,优先慰问社区老党员,并由志愿者自主分享给邻里,用行动书写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动篇章。

一、从“参与者”到“共建者”:一场有仪式感的 “建队启航”
本次活动跳出了传统节庆活动的框架,核心目标是孵化一支有凝聚力、有行动力的社区志愿者骨干队伍。活动伊始,主办方便以组建我们的志愿者队伍为开篇,赋予每位居民“志愿者”的新身份。通过明确任务、社工结对,迅速构建了团队归属感与使命感。

“我们设计的‘培训-实践-分享’闭环,在一天内高效完成。”社区运营负责人介绍,“让志愿者在首次活动中就完整体验从学习、创造到服务的全过程,这种即时反馈和成就感,是团队建设的‘最佳粘合剂’。”

二、 “做送一体”与“分层送达”:爱心任务精准传递社区关怀
为确保食品安全与活动实效,本次活动采取了“集中制作、统一分发、结对上门”的流程。志愿者们将亲手制作的月饼分装成每人不少于5份礼包。其中第一份用于自我激励,感谢志愿者的付出;随后在社工陪同下,优先慰问社区老党员,表达社区的敬意与关怀;其余份额则由志愿者自主决定,分享给邻里,强化了社区居民间的日常联结。

“随月饼附上一张‘爱心卡’,这个小小的举动,让一次性的赠送变成了长效的连接。”一位志愿者分享道,“它让接收者知道这份心意的由来,也为我们社区活动的推广做了宣传,感觉特别有意义。”这种“实物+情感+信息”的送达模式,极大地丰富了服务的内涵。

三、数字赋能:小小签名表构建社区温情数据库
活动特别设计了《爱心送达签名表》,与“爱心卡”相辅相成,共同记录这次温暖的传递。125份签名,不仅是对志愿者与社工工作的量化认可,更与“爱心卡”一同构成了社区宝贵的“民情档案”。

“爱心卡传递温度,签名表记录足迹。”一位社工表示,“这两者帮助我们直观地看到了志愿服务的辐射范围与情感深度,未来我们将依据这些鲜活的反馈,更精准地规划服务,让爱心效益最大化。”

四、展望未来:从“节日公益”到“日常志愿”
此次活动的成功,为洋泾湖社区的未来运营奠定了坚实基础。18位志愿者在活动中表现出的热情与责任感,已成为社区最活跃的“资产”。社区将以此为核心,建立常态化的志愿者联络与激励机制,将节日的温情转化为日常的服务力量。

“中秋的月饼会吃完,但志愿精神已经播下种子。”洋泾湖社区倪书记表示,“下一步,我们将围绕‘一老一小’等重点群体,设计更多元化的志愿服务项目,让‘志愿洋泾’成为我们社区最亮丽的名片,真正实现‘益路同行’的长期愿景。”

(通讯员 王雪萍)
作者: 编辑:张衎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