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相村位于柯桥区南部山区,地处小舜江源头保护区域,被称为“清水摇篮,养生福地”。为全力建好“无废乡村”,蒋相村自行探索堆肥处置技术和运营模式,创新建设一间特殊的“银行”实现存垃圾取肥料,解锁生态“共富密码”。《“六战攻坚”一线蹲点》专栏,来听记者王颖的报道:
在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的“堆肥试点房”,记者看到一格格的小型堆肥发酵池里堆着农户、农田的垃圾、秸秆废弃物,经过集中堆沤、降解、熟化等过程,“垃圾”变废为宝,形成有机肥料。有机肥按比例返送给村民用于种菜或种花,也可兑换生活物品。
蒋相村村民相芳根:把自己的厨余垃圾拿到村里来,可以换肥皂或者自己有蔬菜种着,也可以换成肥料,这样种出来的蔬菜吃起来味道也好,环境也可以优化,也是为我们小舜江源头的水源地保护做出一些贡献。
为保护环境、引导绿色低碳新风尚,2021年,蒋相村开始建立实施“肥料银行”,发动村民将易腐垃圾集中收集统一堆肥,同时以省级农村综合改革集成项目建设为契机,与浙江工商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扩大堆肥产能,缩短堆肥时效,打通循环农业“生态链”。
柯桥区王坛镇蒋相村村委主任、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董事长蒋婉芬:堆出来到出肥料的话要三个月时间,那么后面跟浙江工商大学合作以后,把时间缩短到两个月,他们拿了我们的堆肥肥料,拿过去要培育一个菌种,菌种培育完了以后,他们再把这个菌种拿给我们,然后这个速度就会时间就会变缩短/利用率就比较高了。
依托良好的生态,蒋相村还以每亩500元的价格,从村民手中流转470亩土地,引进蒋相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种植生态稻、水果玉米以及高山蔬菜等。该举措不仅盘活了村里的闲置劳动力,累计帮助80余名村民实现就近就业,还提高了村集体经济。
蒋相村村民俞苗娟:门口赚钱收入也高的,做做挺好的,一年总也有2万多(元),以前外面跑来跑去也赚的比较少,家里的家务也照看了,老年人都可以照看。
蒋相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黄鲁鑫:地的租金是一年是20万左右,我把我的秸秆拉到肥料银行,然后肥料银行它经过加工之后,我还是要出钱找他买的(有机肥),那么这样的话就是说有效的利用,那么对村子来说也是增加了一部分的收入。
如今的蒋相村,通过政府、企业匹配帮扶,盘活闲置资源,形成“田间秸秆、园林树枝、生活可腐垃圾—阳光堆肥房—有机肥还田”多元结合的生态循环模式,实现了田间秸秆、生活易腐垃圾的循环再利用,在破解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难题的同时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实现了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蒋相村先后荣获省级卫生村、省级善治示范村、省级首批“低(零)碳”试点创建村等10余项荣誉称号,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也突破100万元。
作者: 编辑:杨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