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张秀兰(化名)被阳台的拖拽声惊醒,只见65岁的老伴郑新华(化名)正往楼下搬藤椅、小茶几,脸上挂着异常兴奋的笑容。而这,已是他“不对劲”的第30天。
前段时间,郑新华突然像打了鸡血:每天凌晨3时起床,先把家里衣柜翻得底朝天;接着又花2000多元从花鸟市场买了十几只鸽子,说要在阳台养鸽子。社区清洁工不小心碰倒他摆的花盆,他当场指责对方“眼瞎”,险些引发肢体冲突。
直到前几天下午,张秀兰的亲戚,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省新华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韩耀静刚好来家里做客,发现老郑眼窝深陷却精神亢奋,且连续多日仅睡三四个小时,当即提醒:“老郑这是躁狂发作的前兆,得赶紧留意,避免他冲动行事。”
张秀兰赶紧“行动”:将家里的菜刀、剪刀锁进厨房柜子。张秀兰和老郑再次见到韩耀静时,是在她的诊室里。这次,韩耀静结合临床经验给出专业建议。
“早期识别信号是防患于未然的基础。”韩耀静指出,老郑“连续少眠却精力旺盛”“计划脱离实际”“情绪骤变”等表现,都是躁狂发作的核心预警信号。她建议,家属应提前学习疾病知识,若发现患者出现“睡眠需求骤减、言语行为亢奋、对劝阻极度反感”等情况,需及时就医。
此外,长期管理与应急准备也不可或缺。“家属要协助患者建立固定作息,监督药物服用,从根本上减少冲动诱因。”韩耀静提醒,若患者出现严重冲动行为,需在保护其关节和骨骼的前提下适当约束,并立即求助专业医疗人员,避免危险升级。
“老年躁狂患者的家庭护理,核心是‘提前识别、科学干预、长期陪伴’。”韩耀静说,家属的耐心与科学方法,不仅能降低冲动风险,更能帮助患者平稳度过发作期,为病情恢复筑牢基础。
据《浙江老年报》
作者: 编辑:徐盈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