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年的心灵对话
刘小兵
今年7月,喜欢宋词的读者惊喜地发现由资深媒体人、凤凰网国学频道专栏作家周凌峰撰写的新书《热烈的孤独:大宋词人的明月与江湖》正是在各平台上架。这是周凌峰用宋代十七位词人的生命轨迹,编织成的跨越千年的心灵对话录。作品不仅是对宋词艺术的重新诠释,更是一次与古代文人跨越时空的精神交流。
当我们翻开这本带着墨香的新书时,仿佛能听见苏轼在赤壁下的吟诵,看见李清照在窗前填词的背影,感受到辛弃疾拍遍栏杆时的心绪。周凌峰以媒体人的敏锐洞察和文史学者的严谨考据,将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悲欢重新擦拭光亮,让这些文学史上的坐标人物在现代读者面前展现出鲜活的生命力。
苏轼的人生轨迹在书中呈现出令人震撼的起伏。当这位曾经名动京城的文坛巨星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时,他没有沉沦于失意,而是在东坡荒地上开垦出新的精神天地。周凌峰特别指出,苏轼的伟大之处不在于他从未跌倒,而在于每次跌倒后都能将坎坷化作诗篇。在黄州的寒食节,他挥毫写下的《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那些被贬谪的苦闷在笔墨流转中升华为永恒的艺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李清照的命运转折,当金兵铁蹄踏破汴京,她与丈夫赵明诚毕生收集的金石书画在战乱中散佚殆尽。这位重情尚义的才女不得不在“寻寻觅觅”的孤独中重新定位生命价值。周凌峰深入剖析了李清照晚年词作中“生当作人杰”的呐喊,认为这不仅是女性文人的坚韧表现,更是知识人在文明崩塌时的精神坚守。辛弃疾的人生则充满英雄末路的悲壮色彩,这位曾率五十骑勇闯金营的猛将,最终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的词句中回味当年的热血。这些词人的共同点在于,他们都将人生低谷转化为了创作高峰,用文字的力量超越了现实的困境。
书中对范仲淹的解读同样发人深省。这位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政治家,在庆历新政失败后被贬邓州。周凌峰敏锐地捕捉到,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仅是一种人生态度,更蕴含着深刻的政治智慧。同样令人感慨的是柳永的命运轨迹,这位自称“奉旨填词”的才子,因一首《鹤冲天》得罪仁宗皇帝,从此流连于市井青楼之间。但正是这种“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洒脱,让他的词作获得了“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广泛传播。周凌峰特别强调,柳永的价值在于他打破了士大夫文学的局限,让词真正成为了市井百姓的文学形式。
晏几道的孤独呈现出独特的美学境界。作为宰相之子,他经历了从钟鸣鼎食到穷困潦落的巨大人生落差。但正是这种“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的孤独体验,让他的词作具有了超越时代的艺术魅力。周凌峰特别欣赏晏几道在《鹧鸪天》中“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的深情表达,认为这种对情感的执着追求,在功利至上的现代社会显得尤为珍贵。而王安石变法失败后的隐居生活,则展现了另一种人生智慧。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他“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的感慨,不仅是对历史的反思,更是对政治理想的重新审视。周凌峰认为,王安石的晚年退隐不应被视为失败,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
(作者系湖南怀化读者)
开辟新领域 增加新论据
周溯源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胡德坤教授和他的助手彭敦文教授推出了新著《外国档案文献中的中共抗战》。题目新,内容新,为大家所热望。该书的出版,是值得庆贺的一件学术盛事。
胡德坤是武汉大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曾任武汉大学副校长、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会长等职,长期从事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中日战争史及中国海疆史研究,出版了多部著作。《外国档案文献中的中共抗战》这部新著,其首要价值在于开辟了一个新领域,为中国共产党抗战以及中国抗战史增加了新论据,从外国档案文献中挖掘资料,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及中国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的巨大牺牲和伟大贡献。
中国在战时被盟国公认为世界反法西斯四大国之一,但在战后因为“冷战”,中国抗战的历史贡献被西方贬低,中共抗战的历史贡献被抹杀,中国成了“被遗忘的盟友”。这是不公正的。毫无疑问,这与西方的偏见和西方的意识形态有关,但是,也与我们自身的研究和宣传做得不够不无关系。我们既要充分利用好自己手中的材料说话,还要尽可能利用好朋友和敌人手里的资料说话。《外国档案文献中的中共抗战》正好是这样一部著作。该书的编写克服了诸多困难,作者团队要从浩瀚的多语种档案文献中,收集、选择与课题相关的史料,还要善于分辨这些档案文献分属的不同立场,“敌方”与“友方”,各方立场不同,论述的目的、色彩也不同,在观点取舍上不好把握。而这些困难都成功地克服了,体现了主编、副主编和编著者的学术造诣、政治水平和思辨能力。
该书分为十四章,搜罗了主要国家对中国抗战、中国共产党抗战的反映。全书各章,或者从共产国际、苏联史料看中国共产党抗战的独立自主方针,或者挖掘卡尔逊对中国共产党华北敌后根据地的观察认识,或者检索美国档案文献对中国共产党军队的评估,或者挖掘战时英国外交部和陆军部档案中的中国共产党抗战,或者从日本战史资料细致扫描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等等,然后根据著作者的行踪,以及文章发表的背景,条分缕析,顺藤摸瓜,结论昭然。
该书编著者发现,出乎意料的是,无论是“友方”还是“敌方”,都对中国共产党的抗战给予了高度评价。例如,日方的情报资料认为:中国共产党是纪律严明的政党,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久经考验的领导集体,是领导持久抗战的核心力量;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即与中国优秀的传统历史文化、现实社会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使共产主义理论成为中国民众都能接受的理论,特别是广大农民群众能够接受;中国共产党制定了符合中国国情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能调动各方力量,尤其是农民参加抗战,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确定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越战越强,不断打击和消耗日军力量。日方情报认为,中国共产党是日本侵华的“最坚韧的敌人”,难以剿灭。日方的这些档案文献资料证明了中中国共产党抗战的光辉历史,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发挥的伟大历史作用
又如,美方政界、军界和新闻界人士,对中国共产党进行了深入考察。本书将他们称为“观察家”。美方观察家发现中国共产党与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关系,是友好的,但又不是完全听命于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具有自主性和独立性。美方观察家认为,中国共产党边区政府是世界上最廉洁和高效的政府,中国共产党军队是世界上装备和待遇极差但却有着高昂斗志和很强战斗力的军队。中国共产党具有大局观。始终维护抗战大局,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总之,无论是敌方还是友方,它们的档案文献都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抗战的砥柱作用。这些来自战时敌方和友方的资料,扩大了研究视野,还原了历史真相,也改变了过去主要靠自己材料说话的状态。本书做到了选题新、资料新、视角新、观点新,为构建中国抗战史的当代学术体系作出了贡献,值得给予高度评价。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作者: 编辑:黄晨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