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唤醒沉睡时光,书写老街新景

2025-09-22 14:39

来源:

静静的西小河

青石板路串起白墙黛瓦的江南院落,古运河畔的黄酒香气与文创手作的新潮设计相映成趣,走进西小路历史文化街区,一幅“老绍兴”与“新生活”交织共生的画卷,随着游客移步换景徐徐展开。

近日,全媒体新闻采访团来到西小路历史文化街区,探寻这片承载着千年记忆的街巷,如何以10年为实践跨度,为古城历史文化街区探索出一条“老而不旧,古而弥新”的产城人文融合发展新路径。

给古建筑一个“宜居”环境

“古建筑有自己的‘宜居’环境,这个环境需要大家共同创造,让古建筑‘活在当下’才能焕发其价值。”越城区府山街道西小路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周丽丽向记者讲述了她对“古建筑”“旧建筑”的理解,“修旧如旧、原汁原味”一直是古建筑修复的原则,但若仅仅只是修复“旧貌”、恢复“旧色”,以十年百年的尺度来衡量,“新物”依旧是百年后的“旧物”。古代建筑是历史的见证者和亲历者,如何让古建筑传承历史价值,还要从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治理入手。

西小路历史文化街区,因“人”而闻名。街区内有大量的名人故居,老台门建筑呈鱼骨状分布,如大通学堂、古越藏书楼、刘宗周故居、谢公桥等,都分布在这“一河一街、街河并行”的格局中,除了日常修缮,“治河治街”便成了西小路历史文化街区“换新颜”的核心。

为了给古建筑一个“宜居”的环境,薪火护河队、圆桌解纷队等由街道、社区牵头,社区居民组成的志愿者队伍纷纷建立。“西小河曾经污染严重,鱼虾基本绝迹,就算有再多的历史文化古迹,也没有游客愿意来。”做了10年“护河使者”的薪火护河队队长杨小土,向记者讲起西小河水质由浊变清的历程,感慨不已。最初时,护河队并不被居民认可,那时大家都习惯在河埠头洗衣洗拖把,倾倒污水也是家常便饭,队员、河长上前制止,还会时常被斥责“多管闲事”。

“陋习必须摒弃,不然何谈人文旅游。”2012年,首任河长陶爱珍带领大伙开始治理西小河的污染问题。随后10余年间,在三任河长、历任社区干部和众多志愿者的“接力治理”下,居民对改善生活环境的认同感越来越强。“现在居民已经形成了自觉的护河意识,对于污染河水的行为,大家会自发上前制止或者通知社区处理。”在西小河社区住了20多年的居民赵晓萍说,现在环境好了,游客多了,大家对生活也更满意了。数据显示,近年来,西小路社区年均新迁入人口400余人,街区活力活满满。

老街文化如何唤醒活化

历史的痕迹散落在街头巷尾,承载着深厚的文化记忆,总会在不经意间,给人带来尘封已久的震撼。

今年4月,绍兴市文史研究中心专家金水福在西小路走访时,无意间发现西小路77号的入户门竟然是一块古老的牌匾。斑驳的牌匾上,依稀可辨“都宪第”3个字。据考证,该牌匾的主人为明洪武时期右都御史韩宜可,距今已有600多年。

西小路社区推出的文创产品

“833米的西小河,每一步都有值得开发的故事。”周丽丽说,为了发掘“活化”街区的古建筑和人文特色,西小路社区与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创意设计学院开展合作,以西小河、谢公桥、王公桥、苦楝树、老台门为基础元素,设计了一款极有辨识度的文创产品,上市后受到游客追捧。同时,西小路社区还与朵云轩合作,通过打卡盖章的方式,为街区的文创产品引流。今年下半年,西小路街区还将推出更多文创产品。

“将老台门、古桥、古运河等景观元素融入人文脉络,将老街生态‘活化’,流量才能生生不息。”越城区府山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陈建华表示,今年年初举办了西小河“水上共富集市”,让参加活动的市民游客眼前一亮,打开了“回头客效应”。每到夜晚,由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光环境设计研究所设计的街区美化亮化,让夜晚的古建筑更添历史韵味,285套传统云纹灯笼,吸引游客纷纷前来打卡。

“未来我们打算深度挖掘台门文化,活化利用名人资源,重构历史叙事,挖掘台门文化的精神内核。”周丽丽说,比如登科台门,可以寄托金榜题名的心愿,结合当下的流行文化元素,或许也可以打造成“网红打卡地”。

“小路合伙人”激活古街经济

“西小路是一条有文化韵味的老街,也是南宋贡院所在地,这里很符合我们产品的定位,适合开发与我们自身藏品相结合的文创产品。”朵云轩画廊负责人金曹雷表示,相信今后会有更多游客来到这里、爱上这里。

随着街区环境一日优于一日,许多旅游配套项目也纷纷落地。据统计,西小路街区现有商业体60多家,外地户籍经营者约占三分之一,签约周期都在3年以上。不少入驻的业态,通过保留历史建筑风貌,成为自身一大亮点特色。比如河埠头饭店、伯安楼酒店等,将古式酒楼建筑作为门面特色,成为餐饮界的“网红”,旅游旺季时,每家饭店日均能接待游客200人次以上。

“地道的绍兴菜,搭配古风的沿河酒楼,是吸引客人的重要因素。”伯安楼酒店负责人冯锡涛告诉记者,酒楼的名字源自王阳明,自2020年开业以来,生意一直不错。主打的绍兴特色餐饮不光吸引外地游客,本地市民更是酒楼常客,回头客占比很高。

商家入驻激活了老街的“造血功能”,让古建筑保护有了经济助力,同时,“小路合伙人”机制通过公益服务,引导商户保留建筑风貌,实现保护与开发的平衡。按照规划,未来西小路街区将继续传承“一任接着一任干”的治水理念,做好古建筑的保护、传承、利用,让悠然走过千年时光的老街焕发新生。“我们不只是在修复古城,更是在唤醒一段沉睡的时光,书写新的‘城市记忆’。”周丽丽说。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魏建东 见习记者 吕逸航 文 记者 梁永锋 摄 编辑:邵正华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