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研发的管理系统就像‘城市大脑’,把古城9.09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家底’一网打尽,并全部实现数字化,还有效解决了古城修缮恢复‘蓝本’缺乏、风貌管控难等问题。”近日,在西安举行的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上,绍兴市名城办现场展示了“古城保护利用信息管理系统——数字化扫描赋能古城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案例,向全球分享数字赋能古城保护活化利用的绍兴实践,受到与会人员一致好评。这也是该系统首次亮相世界互联网大会现场。
古城数字化“大脑”让城市治理更高效
近年来,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推动城市创新发展和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动力。据了解,目前在国内,四川、江苏苏州和绍兴等地通过CIM(城市信息模型)技术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精细化建模和活化利用,实现了对古城风貌的“细胞级”保护和智慧化管理。如四川省构建全省历史文化资源二三维“一张图”,并结合基础地形数据,开发历史文化名城规划管理系统,实现对各类历史文化信息的多层级、多维度及综合性的展示、查询和统计分析。而苏州市则打造了“姑苏CIM+数字孪生古城”平台,通过梳理传统民居、历史院落、古树古井等要素资源,对重点保护更新区域开展单体化数据建模,建立完备的“细胞级”古城建筑数据库,对不同建筑类型开展差异化管理,活化利用古建老宅,并提升了项目审批效率。而早在2019年,随着《绍兴古城保护利用条例》颁布,绍兴市名城办探索数字技术与古城保护的深度融合,着力开发“古城保护利用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集成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使用无人机和SLAM激光扫描技术进行全区域、矢量化建模,形成一个三维实景底座,并集成34个部门302类数据资源以相互关联属性进行叠加,形成多个资源图层,构建“1+N”的“数字孪生”古城,实现对各类重要历史建筑、传统风貌街区的高精度全息记录,真实还原古城的格局、风貌肌理、建筑形态和地下立体空间等。
点开“古城保护利用信息管理系统”,记者看到该系统有传统资源、公共配套和地下空间等多个模块。点开传统资源模块,一座座老台门、古桥等历史建筑基本介绍、整体风貌、室内情况等一览无余。在公共配套模块,收录了医院、公共停车场等公共服务信息,连街头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点位也一一在列。
绍兴市名城办工作人员说,经过不断完善,该系统已收录古城内文保单位、历史建筑、传统民居等13类传统资源、30余类公共配套资源图层,归集14787幢房屋影像及基本属性,精细化扫描重点文保单位99处、历史文化街区30.88公里,历史建筑测绘建档55处等。截至目前,已辅助重大项目19个,涉及面积30余万平方米。
这一系统的研发,让古城保护和活化利用有了智能“高参”,助力重大项目决策更科学、城市治理更高效。“我们去年在建设古城全域未来社区综合服务体时,借助该系统提供的资源信息,进一步优化了项目内容,补齐了周边公共服务的短板,且大大提高了项目建设的效率。”府山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阮晓丰说。
基于古城保护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市名城办还开发了“绍兴古城”App,其设有文化旅游、生活服务、城市管理等41个功能模块,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便捷服务。登录App后,可查阅台门、古桥等建筑物相关信息;线上参与环城河、西小河等VR体验,“云上漫步”游古城;还能链接停车场、酒店民宿等生活服务信息。
“绍兴经验”具有代表性、创新性和示范意义
这些年来,古城保护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屡获荣誉,如荣获2022世界智慧城市大奖·中国区复苏创新大奖、2020年度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银奖及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被评为浙江省“观星台”优秀应用,入选浙江省数字化改革特色应用成果、省域空间治理数字化平台“最优场景”及省建设厅2023年度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示范案例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大会上,绍兴案例从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踊跃申报的近200项案例中脱颖而出,与其他39个案例一同入选《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案例集(2025)》,成为具有代表性、创新性和示范意义的优秀案例之一。
市名城办相关科室负责人说,该案例亮相世界互联网大会,展示了绍兴在前沿科技与古城保护深度融合方面的成果,体现了绍兴以“数字孪生”助力文化遗产传承创新的坚定追求,为全球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提供了实践参考和借鉴。未来,他们继续依托管理系统等智慧平台,推动文化、商业与旅游业融合下的古城保护利用工作。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王晓宏 编辑:沈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