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从“曲水流觞”的雅集,到“万亩千亿”的赛场,绍兴的求贤之心,跨越千年,一脉相承。
9月21日,2025绍兴人才周启幕。这场以“产才共融 创享未来”为主题的城市盛会,抛出了25项人才创新发展举措。它不再仅仅是政策的宣示,更是一场从“以才启智”的顶层设计,到“以赛引才”的广阔舞台,再到“以礼敬才”的温度体验。邀请青年专家学者校企双向交流辅导,推出人才“优享医疗”、“音乐会”、“亲子行”等多项“礼遇”……绍兴正用一套“组合拳”,向天下英才诠释何谓“来绍兴,才尽兴”。

(二)
鉴湖越台名士乡。绍兴的“名士之乡”基因,深植于历史土壤。越王勾践得范蠡、文种而成就霸业,东晋名士于兰亭挥毫留下千古哲思,陆游的爱国诗篇震古烁今,至近代更走出了秋瑾、鲁迅、蔡元培等革新巨擘。
这份“求贤若渴”,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更系统、更炽热的表达。从2010年开始,绍兴发布“海外英才计划”,吸引来自海外高校、企业的专业人才定居绍兴。2016年,绍兴出台“人才新政”20条,其内容涉及人才创业、成果转化、政府采购、编制保障、户籍管理、子女入学、评价激励等多方面。2020年后,绍兴进入人才高质量发展期,人才新政也有了升级版。2024年5月,全省首部人才发展综合性地方法规《绍兴市人才发展促进条例》实施。绍兴的人才战略完成了从“单项优惠”到“系统集成”的升级,最终奠定了“法治化”的坚实基石。

(三)
然而,真正的考题在于:人才如何不再是城市的“过客”,而是成为驱动产业的“内核”?答案直指“产才共融”。招才引才要结合产业优势,精准引才,让高端智力真正推动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从而真正实现产才共融,赋能高质量发展。
绍兴的底气,来自其独特的产业图谱:一边是“酒缸、酱缸、染缸”三大传统产业亟待通过“智造”跃升,另一边是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赛道渴求爆发。

人才周精准地抓住了这一脉络。“以才启智”和“以赛引才”系列,实则是搭建了两座桥梁:一方面通过“未来赋能者”高校青年专家校企行动、两岸数字产业青年企业家绍兴行等活动,连接高校的“最强大脑”与企业的“真实战场”;另一方面则通过诸如“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高层次人才创业赛事、“三位一体”创新成果转化大赛、“乡村人才振兴”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直接为新兴产业“定向空降” 海内外顶尖人才。
(四)
产才融合的化学反应,正在发生。本月初,在绍兴柯桥启幕的中国国际纺织纱线展览会上,一根名为“冰隐纱”的纤维,引起纺织业内不小的关注。这个源自东华大学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技术突破,通过产学研高效协同实现量产,最后应用于高端面料。
这正是“人才引领创新”的生动注脚。绍兴的传统产业通过以人才为主导,聚合政策、资本、技术等“千钧之力”,不断突破与创新。2025年人才周设置AI@绍兴-工业大模型赋能纺织行业交流活动,就这一逻辑的延续。

近年来,绍兴低空经济飞速发展,专业人才短缺也日益凸显。据预测,越城区未来三年专业人才缺口将近1.5万人。对此,绍兴同样反应迅速且有力,“名士之乡”英才计划低空经济专项,2023年以来新引进低空经济领域人才项目18个,集聚市级以上领军人才90余名。此外,举办第五届绍兴“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数字经济人才创业赛,对低空经济领域获奖项目给予最高500万元资助,并提供安家补贴、房票补贴等配套政策。绍兴不是在“等风来”,而是在主动“造风场”。
此外,人力社保等5部门联合实施数字高技能人才倍增行动,组建数智高技能人才培养联盟,已累计开展数字技能培训超1.6万人次,2024年新增数字高技能人才9013人,同比增长87%。截至2024年底,绍兴全市共有高技能人才38.8万人,占技能人才总数的35.07%,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这是一场由政府牵头、联盟运作的“数智人才倍增行动”。这说明绍兴深知,既要有引领行业的“帅才”,也要有支撑制造的“匠才”。
(五)
从提供一份补贴、解决一个户口,到构建一个让人才价值得以彻底实现的生态系统,让人才、产业、城市共生共荣,这才是现代城市人才竞争的最高形态。
2025年的人才周,展现的是一座城市对人才的最高礼敬:不仅是生活上的“优待”,更是事业上的“舞台”和价值上的“认同”。
千年名士乡,今朝“才”更兴。绍兴正以它的历史厚度、产业锐度和城市温度,宣告着:这里,不仅是往圣先贤的故乡,更是未来英才的“主场”。
作者:越牛新闻见习记者 王春泥 编辑:宋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