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的“锤子”砸了西贝餐饮的招牌。近日,罗永浩吐槽西贝预制菜登上微博热搜,罗永浩与西贝老板贾国龙就预制菜问题针锋相对,几乎要闹上法庭。预制菜之所以引发全网关注,是因为它已成为餐饮业的普遍现象,其背后是公众对“舌尖上的安全”的普遍担忧。
预制菜究竟是什么?在消费者看来,它是提前烹饪并包装速冻的成品菜,经加热和调味即可上桌,类似于在家加热真空包装的烧鸡。而官方对预制菜有明确界定:指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制成,并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运输及销售条件,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该定义源自去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文件。举例来说,餐厅提前一天炖好的猪蹄不算预制菜,而在餐厅外制作、可打包运输并长期贮存的猪蹄则属于预制菜。
消费者担忧的并非预制菜本身,而是那些打着新鲜现烧幌子的预制菜,以及其背后潜在的食品安全隐患。一道预制菜上桌,消费者无从知晓它在冰箱中冷藏了多久,也不清楚其中是否含有“僵尸肉”之类陈旧食材。预制菜源自正规大厂,还是卫生不达标的小作坊?是否添加了防腐剂或其他添加剂?消费者往往难以获知真实信息。这种“开盲盒”式的就餐体验,正是罗永浩拿起“锤子”要砸西贝的原因。
就餐高峰时段,顾客集中排队,上菜效率极为关键。让顾客长时间等待会降低体验感,甚至导致顾客流失。从某种程度上说,预制菜是提升上菜速度和翻台率的必要手段。然而,若一整桌菜全是预制菜,或主打“现宰鲜烹”的餐厅端上桌的却大多是预制菜,无异于欺骗顾客、以次充好。
预制菜并非洪水猛兽,也不等同于劣质菜。真正损害预制菜声誉的,是那些来源不明、信息不透明、卫生不达标的“黑暗料理”。消费者抵触的并非预制菜本身,而是当前预制菜市场的混沌状态。既然预制菜在餐饮业已十分普及,我们应尽快出台标准,对其进行严格规范。
其一,严格管控生产源头。明确并细化预制菜生产过程中的食材采购标准与加工卫生规范,确保从原料到成品的每一环节都有据可依。生产企业须建立完善的食材溯源机制,保证原材料来源清晰、质量可控。加强对预制菜企业的资质审核与动态抽检,坚决淘汰生产条件不达标、质量管理松散的小作坊。
其二,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餐饮单位应在菜单、店内公示栏等显著位置明确标注预制菜菜品,并在点餐时主动告知消费者。若预制菜与现制现售菜品存在质量和成本差异,应实行区别定价,严禁以预制菜冒充现炒菜、误导消费。外卖平台应承担起监督责任,要求入驻商家在商品描述中清晰标示预制菜,并对隐瞒标注、虚假宣传的商户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其三,健全全链条监管机制。市场监管部门加大对预制菜生产、流通及餐饮终端环节的监督检查力度,增加抽样检测频次,依法对不合格产品及其生产企业进行查处并曝光。建立便捷的消费者投诉和维权通道,推广运用“互联网+明厨亮灶”等智慧监管模式,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监督。
其四,加强消费引导与公众科普。客观、科学地普及预制菜基本知识、生产工艺及相关标准,帮助消费者理性认识预制菜的优点与局限,掌握辨别品质的基本方法。逐步推动消除公众对预制菜的污名化和误解,引导其根据自身需求做出合理选择,促进预制菜行业在监督与信任中走向规范化。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钱科峰 编辑:方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