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把握公私之界 筑牢作风之基

2025-09-21 09:29

来源:

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关乎党的形象、人心向背和事业兴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作风问题上,起决定作用的是党性。衡量党性强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能否正确处理好公与私的关系,检验着党员干部的作风强弱。只有做到公私分明,才能在各种诱惑面前站稳脚跟,在利益考验面前保持清醒,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当前公私分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公权姓公,不容私用。公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于为人民服务,绝不能成为谋取私利的工具。其二,公款公用,严守底线。公共资金必须用于公共事业,任何虚报冒领、截留挪用的行为都是对人民利益的侵害。其三,公义为先,摒弃私情。在作决策、办事情过程中,要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不能因私人关系、个人好恶而偏离公正轨道。

从本质上看,公私不分的根源在于党性修养的缺失和制度约束的乏力。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把个人利益置于集体利益之上;一些制度形同虚设,对权力运行缺乏有效监督,为公私不分提供了可乘之机。因此,解决公私不分问题,既要靠思想教育固本培元,也要靠制度建设扎紧笼子,更要靠文化培育润物无声。

首先,强化思想淬炼,筑牢公私分明的精神堤坝。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才能在行动上坚守公与私的界限。要把党性教育作为每一名党员和领导干部终身的必修课,通过学习党章党规、党史国史,引导党员干部深刻认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牢记手中的权力和所处的位置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党分忧、为民办事。要常态化开展警示教育,用典型案例现身说法,让党员干部深刻体会“私字一闪念,警钟便长鸣”的道理,时刻绷紧公私分明这根弦。同时,要注重家风建设,引导党员干部管好家人、管好身边人,防止亲属、子女及身边工作人员成为贪污腐败的导火索、权力寻租的“白手套”,以纯正家风涵养清朗党风政风。

其次,完善制度约束,扎紧公私分明的制度笼子。制度具有长期性与稳定性,是管根本、管长远的。要通过科学严密的制度设计,让公私界限清晰可辨、有章可循。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机制,明确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压缩权力寻租的空间。比如,对行政审批、执法司法等重点领域,要推行“双人双岗”等制度,防止个人滥用职权。要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公开“三公”经费、规范公务接待标准等规定,对公款使用实行全流程监管,从源头上杜绝“跑冒滴漏”。要强化监督问责机制,整合党内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力量,对公私不分的行为“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通报一起,让制度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近年来,各地推行的“公务卡结算”“公车标识化管理”“公务餐改革”等做法,就是通过制度创新防范公私不分的有效实践,值得总结推广。

再次,培育廉洁文化,营造公私分明的社会生态。文化润物无声,良好的廉洁文化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党员干部的行为。要通过媒体宣传、文艺创作等形式,讲好公私关系,让“公权不可私用、公款不可私占”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要弘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传统美德,结合新时代实践赋予其新的内涵,引导党员干部在工作中追求“公义”,在生活中坚守“私德”,做到公不越私、私不扰公。同时,要建立激励机制,对公私分明、廉洁奉公的党员干部予以表彰宣传,让“公心者”有底气、有荣誉,让“私心者”受批评、受约束,形成“人人讲公义、事事守公心”的浓厚氛围。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应时刻检视自己的言行,在公与私的考验面前站稳立场,以“公”字为先,以“私”字为戒,让公私分明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自觉、一种常态。唯有如此,才能让作风建设的根基更加牢固,让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切实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向纵深发展。

作者单位 绍兴市委党校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张 乐 编辑:方嘉华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