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杏林灯火,照见生命的长度与温度

2025-09-21 08:24

来源:

全媒体记者 郦曼丽

江南古城绍兴,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医学流派——越医。

作为浙派中医的重要分支,越医文化薪尽火传、赓续相承,名医荟萃、人才辈出,为地域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原绍兴第二医院副院长、中医肿瘤科主任医师骆学新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深耕中医肿瘤临床40余年,学验俱丰,德艺双馨。

近日,骆学新荣膺“浙江省名中医”称号,这一荣誉对他而言,既是肯定,更是责任。

缘起 母亲多得的廿载,是他一生医路的根基

骆学新与中医的缘分,始于母亲的病榻之侧。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少年骆学新常常出入于中药店为母亲抓药,此前,上海、杭州多家大医院皆断言仅剩“五六年光景”,而名中医郑淳理先生却以数味草木,延展了母亲20多年的生命。那被赠予的岁月,如一剂温火,点燃他对中医的信仰——原来“救命”二字,可书写于草木之间。

“是中医药的奇迹,让我下定决心走上这条路。”1979年高考,他毫不犹豫地将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填作第一志愿,自此步入杏林。1990年起,骆学新开始专攻中医肿瘤领域。赴上海中医药大学龙华医院进修期间,他在导师邱佳信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医术日益精进。学成归来,他在绍兴第二医院创立了该院首个中医肿瘤专科门诊,这一守,便是三十余载,这也让他在中医肿瘤领域竖起了一面旗帜。

深耕 助肿瘤患者“活得更好、更久”

无论医院还是医馆,凡骆学新所到之处皆“一号难求”。

“中医不是慢郎中,在肿瘤治疗中,它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骆学新将中医治瘤的优势总结为三个方面:一是术后抗转移、防复发;二是协同放化疗、靶向治疗,实现“减毒增效”;三是提升晚期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简单来说,就是要让患者‘活得好、活得久’。”他强调,中医的核心在于“扶正”,适时“祛邪”,兼以对症施治,从而托起生命的底气。在他心中,悬壶济世的最高境界是“佛心仙术”,那便是“医者要有‘菩萨心肠,神仙手段’。”

在浙江省加快建设“中医药强省”的浪潮中,骆学新以实践证明:“守正创新”是中医的生命力所在。他主持开发“益肺煎剂”,将传统经方与现代诊疗技术紧密结合,用“培土生金法”显著改善了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存质量。先后在省级及以上期刊发表论文45篇,出版专著5部,多项科研荣获浙江省中医药科技奖和绍兴市科技进步奖,为肿瘤治疗路径开拓了新可能。

传灯 把“名”写在“民”里,把根植于未来

作为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骆学新深知传承之重要。他自有师道“配方”:课堂讲经典,门诊授辨证,深夜改论文;带徒时,要求先抄方、再问方、终改方——正如当年邱佳信先生教他“先摸脉,再悟脉”那般。十余年来,他已培养硕士研究生20余名,两度获评“优秀硕士生导师”。学生感慨:“骆老师传授的不仅是医术,更是一种医者的担当。”

每周五天至六天门诊,每年带教一至两名硕士,组织参加义诊、科普活动与“中医中药基层行”……骆学新的日程满满当当,却从不言倦。他说:“名中医之‘名’,不在声名,而在民心。”

临床之外,骆学新也积极投身农工民主党工作与社会服务。曾任柯桥区政协副主席、农工党柯桥区基层委主委的他,将诊室延伸至更广阔的“社会病房”——深入山区调研,撰写多件提案,以医者之眼凝视生态与民生,以仁者之心关切远方与众生。“中医博大精深,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实践、体悟。‘名’要写在民心里,‘术’要扎进厚土中,‘人’字须立在心头。”骆学新如是说。

灯火不灭,中医长青。

(内容来源:柯桥日报)

作者: 编辑:王慧勤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