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脚走在田埂上”,这情景似乎很有点诗意,让人向往,但事实并非如此。当年绝大多数农村人每天赤脚奔波在田间地头,是没有办法的事,真的谈不上诗意。
就我而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根本没穿过几双像样的鞋,村里的人,基本如此。那时,母亲会想方设法给家人做几双布鞋,在应对大冷天,或者去正式场合参加一些体面活动的时候才会穿上。然而,做鞋不仅要技术,更要时间和布料,做鞋底尤其麻烦,所以家庭主妇想多做几双家人的鞋,实在太难了。因此,一年四季,大多数时间仍是光着脚,在田间地头走个不停。春秋时节还好,但盛夏和严冬时,真的吃不消。夏日中午,赤脚走在被烈日晒得滚烫的石板上,脚底简直要起泡,第一脚踩下去会情不自禁地跳起来,只想早点逃出路面。走田埂,上面那层泥土也有点烫,走在田埂两边的草上好一点,但一不小心会滑到田里去。冬日的早晨,无论是田埂还是石板路,铺着一层白霜,赤脚踏上去,人会感觉透心凉,脚很快就麻木了,走着走着,似乎没有什么感觉了,回到室内,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感觉,还会有一阵阵钻心的疼。
记得读小学初中时,学生基本赤脚,上体育课也一样。那些年曾经流行一句话:练就一副铁脚板。可惜脚底皮是厚了一点,但离铁脚板还很远。于是,便会不时出现脚底被尖利的小石块或者碎玻璃划出一道口子流血不止的情况;走路不小心,脚趾磕在翘起的石板上,趾甲缝里出血,甚至趾甲翻起。那时也不大当回事,找块碎布头缠一下,这在今天看来,可能会有点难以想象。唯一的一双布鞋,可得好好珍惜,一般到冬天才会穿上。如果下雨了,那就脱下鞋子,夹在胳肢窝,赤脚跑路回家,可不能把鞋子弄湿。说到底,那时的脚比不上鞋子珍贵。
读高中时,家里给我买过一双解放牌球鞋,那可是一件大事,对我很重要,一般不舍得穿。体育考试测验,或者参加重要的活动才穿。平时穿母亲做的布鞋,怕费鞋,仍以赤脚为主。高中毕业回乡务农,只能赤脚干农活。赤脚走田埂,赤脚走进田里的泥水中,个中苦楚一言难尽。尤其到了夏季的“双抢”,下午拔秧种田,那水实在烫人。挑着肥料或者稻谷、稻草走在田里,拔脚污脚,又累又苦,真的很难。
时代在前进,后来农民去田地里干活,大多穿上半靴或者其他鞋子。今天,就是在乡村,赤脚的人也极少,甚至都看不到了。有时候突发奇想:是否应该再去尝试一下“赤脚走在田埂上”?可惜也就想想而已。
作者: 编辑:严心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