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滨海新区在2025年第一批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评选中再获佳绩,86家企业成功上榜。目前全区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近800家,高新技术企业超300家,“科企雁阵”已然成形且活力迸发。
在科技板块,滨海企业为何活力澎湃?分析不难发现,这既是企业自身创新拼搏的结果,更是地方政府精准施策、精心培育的必然。科技是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技术创新决定企业的发展高度与市场广度,滨海新区抓住培育企业创新主体这一主线,实施科技企业登高造峰培育工程、产才互促共进工程,构建起梯度化培育体系。这种分类培育模式,让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都能找到自己的成长路径,避免了“一刀切”培育的弊端。
“科企雁阵”展翅高飞,绝非“野生”“放养”就能实现,而是需要政府提供精准、高效的帮扶。滨海新区高度重视企业研发能力建设,鼓励企业组建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出台举措促进校企协同攻关,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精准“滴灌”式激励企业研发信心,提高其研发能力。全流程的服务体系,管家式的贴心服务,科技副总的深入企业,助力关键技术攻关与科研成果转化;高额政策奖励的发放,在降低研发成本的同时,有效激发企业的创新积极性。这是机制活力催生的源头活水,是政策保障结出的累累硕果。
“科企雁阵”能飞多高飞多远,取决于政策环境的优化与后续动力的供给,这需要滨海新区建立持续发力、久久为功的帮扶机制。一方面,要继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特别是在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上,需引导企业聚焦产业前沿和市场需求,主动承担省市级重点科研项目,力争在核心技术上实现更多突破,从“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另一方面,要深化“产才融合”与“产学研协同”。人才是创新第一资源,需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育机制,围绕企业技术需求精准引进高端人才,同时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搭建更多协同创新平台,促进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形成“人才引领创新、创新驱动产业、产业集聚人才”的良性循环。
当然,我们还应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加强科技金融支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为科技企业提供更优质的营商环境,让“科企雁阵”在新质生产力的蓝海上展翅翱翔。
作者:亦 声 编辑:严心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