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坐在茶馆听大书

2025-09-19 17:04

来源:

上世纪八十年代,绍兴书场大门口。

2019年出版的《绍兴评话遗珍》。

章志华在茶馆说大书。

张学章说大书。

醒木拍案惊堂响,妙语连珠话春秋……绍兴评话,又称“绍兴大书”,起源于东汉、隋唐,盛于宋元,成熟于清代中叶,一直流传至民国和解放初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绍兴大书艺人借鉴苏杭评话风格,以纯正绍兴方言说演结合,更具地方特色,成为老绍兴茶馆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A

绍兴大书:

南派评话的翘楚

北有评书,南有评话。绍兴评话为一人口头说表,只说不唱,道具仅一折扇、一醒木、一手帕。演员身着长衫,端坐桌后,口吐莲花、语妙绝伦。说到精彩处击醒木造势,关键处则戛然而止,“且听下回分解”。

其艺术特色重在悬念设置、说做结合、现场抖包袱和收官卖关子,讲究“七分说、三分评”,开场三分钟必须抓人,风格粗犷紧凑、直击重点,深合绍兴人的审美趣味。

话本多以历史题材为主,既有细致入微、情节跌宕的长篇故事,也有注重“口眼身法步”、角色鲜活的侠义小说。常演书目有《三国演义》《金台传》《济公传》《七侠五义》《水浒传》《说岳全传》等;现代题材则有《红岩》《林海雪原》《烈火金刚》等。

绍兴评话以方言演历史,化雅言为俗语,通俗易懂,兼具人文与艺术价值。内容涵盖历史传奇、风土人情,曾是大众认识历史、感悟生活的重要媒介。其表演形式简便,一人一桌,无需繁复灯光舞台,城乡皆宜,是南派评话中影响深远的一支。

B

五星书场:说书人的“大本营”

旧时绍兴说书多在茶馆。

据《绍兴市志》载,1936年全城茶馆达206家,近半临河设肆,许多兼营曲艺。如“孟宝记”“胡海记”“马友记”等茶馆,因周边锡箔作坊工人聚集,成为说书人驻演的“风水宝地”。

新中国成立后,绍兴评话盛行城乡。1965年,政府改建火神庙为专业书场,命名“五星书场”,位于光明路5号(近今绍兴大剧院),可容三四百人。设施虽简——一桌一椅,蓝布蒙桌,长凳横列,但说书者用心“演绎”别有趣味,更兼需八分钱门票、八分钱茶资,听众便可尽享半日之欢,因此书场常人满为患。1982年,“五星书场”改名“绍兴书场”,1989年扩建为三层仿古建筑,改营录像、歌厅、电子游戏等。

当年名家有章志华、黄天福、李永鑫等,皆常驻五星书场,各有代表作,称“吃饭书”:李善《隋唐》,章工《三国》,金专《岳传》,黄则以《金台传》闻名。章志华被誉为“绍兴评话第一人”,说书人情味浓,擅放“噱头”,尤以《三国》中“周瑜”一角栩栩如生,得名“活周瑜”,民间遂有“三华”之说:“有勿过格朱仲华,话勿过格沈荣华,说勿过格章志华”。

C

张学章:绍兴大书传承人

近年来曲艺式微,团体解散、书场关停、艺人离去,绍兴大书濒临失传。第三代传人、79岁的张学章为传承奔走多年。

张学章师从章志华,16岁便开始学说《三国》《薛仁贵征东》,在绍、余、萧一带演出,崭露头角。后因市场沉寂,不得已进厂工作,但仍坚持创作表演。2006年,他身着唐装携《三国》走上电视,成为荧屏南派评书第一人。2014年起潜心撰话本,五年成稿40余万字,并出版16万字《绍兴评话遗珍》——这也是首部绍兴大书专属话本。他持续培养新人,新作《绍兴评话遗珠》也即将出版。

“绍兴大书”已入选绍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张学章成为该项目唯一代表性传承人。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 编辑:谢媛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