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杭甬运河永和联甬临港产业区施工现场一片繁忙,全球首艘纯甲醇电动智能船——“蓝城智舸1号”正加紧建造。按照当前进度,预计11月底可完成建造并交付。船还没造好,市场反响已十分热烈,截至目前,已成功斩获50余个意向订单。
“过去宁波港口内河航道仅允许500吨级船舶通行,如今要求推进船舶通航尺度与通航数量双突破,而这艘智能船舶载重能力可突破1000吨,即便在当前航道条件未作改造的情况下,也能让船舶运载能力直接提升50%。”浙江蓝城智舸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桂立江表示,这一突破将带来连锁利好——助力企业承接更多运输订单,切实提高合作企业的经济效益,为内河航运产业链注入新活力,多家物流企业看好这款新船。
作为安徽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下属企业,芜湖长能物流有限公司肩负着为集团内部电厂和国家能源集团安徽公司煤炭运输保供的重要使命。合肥电厂航线单程里程较长,航道较为复杂,结合该航线实际运输场景与效率需求,2000吨以下船舶一直是该航线运力采购的核心方向。“选择这款新能源船,既是对国家发展新能源船舶政策导向的响应,也是满足国家能源集团安徽公司对新能源船舶运输的需要。”芜湖长能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苏丹表示,一方面,安徽省能源集团明确提出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绿色经济,这就要求运输装备必须在环保属性与技术创新性上“双达标”;另一方面,安徽当地针对新能源船舶推出了优先通行、相关费用减免等扶持政策,既能降低绿色船舶的运营成本,又能提升航行效率,为企业引入新装备提供了有力支撑。据了解,此前芜湖长能物流一直在积极寻找具备智能船舶与绿色船舶制造能力的合作伙伴,后经吉利集团及其他相关合作方引荐,与蓝城集团深入沟通磋商,最终达成合作意向。
同样看好这款船舶的,还有浙江舜通航运公司。该公司总经理陈炜坦言,虽然新能源船舶的初期建造成本比传统船舶略高,但从长期运营视角来看,其整体运营成本可降低30%~50%,综合效益突出。
“更重要的是,这款船舶完全符合国家能源政策导向,能满足节能减排降碳的相关要求,与我们企业的发展方向、长远战略规划也高度契合。”陈炜表示,他坚信随着这类绿色智能船舶的推广应用,必将深刻改变内河航运的竞争格局,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 编辑:谢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