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水城水利工程“面面观”

2025-09-19 08:30

来源:

“越之水浊重而洎(《管子·水地》)。”在春秋之前,遭受海水侵蚀后的山会平原上遍布河流湖泊,是一片咸潮直薄、难以开发的沼泽之地。经过几代劳动人民的辛勤开发和苦心经营,在水利工程的作用之下,越地渐渐变成了一片鱼米之乡。

越地水利设施至今留存较多,有的还在持续发挥作用。以水坝为例,2022年9月至2024年7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京大学、河海大学组织多学科团队对绍兴地区开展古代水利专项调查,确认古代水坝遗迹25处,在会稽山北麓确认越国水坝11条。

其中最早的里木栅处水坝距今4700年左右。坡塘、云松、黄庙构成了罕见的三级水库结构。“目前国内考古发现的古代水坝数量,良渚最多,绍兴其次。”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室主任、研究员,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统考古项目领队王宁远说。

鉴湖(也称镜湖、长湖)

东汉永和五年(140),会稽太守马臻发动民工,筑堤储水,总纳山阴、会稽两县36源之水,溉田九千余顷,民享其利甚巨,为古代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它东起蒿口斗门(今上虞蒿坝),西至广陵斗门(今柯桥钱清),全长56.5公里。

它利于灌溉农田,且有通航之便。后因水土流失,鉴湖在唐中叶以后逐渐淤积,又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开始有豪绅在湖中建筑堤堰,盗湖为田,湖面大减。今鉴湖形如一条宽窄相间的河道,镶嵌在平原之上。

历经两年编制的《浙江绍兴鉴湖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2025—2035年)》,调整了鉴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区域面积,划定了不同的保护发展区域,将通过系统保护、智慧管理、文旅融合等举措,打造长三角湿地保护与利用的示范样板。

山阴故水道

《越绝书》卷八记载:“山阴故水道,出东郭,从郡阳春亭,去县五十里。”山阴故水道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有确切开凿年代的人工运河之一,也是浙东运河的核心和标志性的河段。

它全长25公里,西起绍兴城东郭门,东到今上虞区炼塘村,北邻故陆道,南至富中大塘。山阴故水道不但沟通了炼塘冶金基地、富中大塘农业基地与都城的联系,而且沟通了该区域南北向自然河流,通过古陆道上的涵闸设施,调节南北水位并阻隔潮汐,为富中大塘和都城内提供了充足的淡水资源。

邱志荣曾说:“越国生聚教训,投醪出师,反败为胜,故水道可谓功莫大焉。”可以说,山阴故水道在越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及对外交流等多个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坡塘、云松、黄庙三级水库

云松自然村三面环山,茶山青翠,古道悠长,是目前越城区乡村游胜地。坡塘“聚土为坡、积水成塘”。离云松自然村村口半里路的两山间有座小庙,因墙呈黄色,被称为黄庙。

从位置来看,三条水坝自上而下呈阶梯状建在同一山谷,黄庙和云松的水坝均在山谷间建造,相距仅500余米,而坡塘水坝则建在北侧约1700米处的谷口地带。

从体量来看,三条水坝现存的长度、坝底宽和高度自上而下逐渐增大,从现存的坝顶高程(海拔)来看,黄庙水坝坝顶高程为42.99米,云松水坝为35.86米,坡塘水坝为15.21米,符合梯级水库的设计要求。根据库区类型区分,可分单级水库和多级水库两大类,三条一组的水库很少见,目前良渚也发现了类似的梯级水库形态。

在山谷地带建山塘水坝,有助于阻挡强降雨引发的山洪灾害,保护下游平原城市不受洪水侵袭。当发生干旱或咸潮入侵时,库内蓄水能保证下游人口的生活和生产所需。从运输角度分析,水坝库区在山谷内形成运输通道,方便木材矿产等山地资源外运,并通过平原地区的密集水网通达各处,起到运输功能。

南池(秦望水坝)

南池是传说中的范蠡养鱼池。据考证,它兼顾水利设施功能,但地址不在如今的南池村。《嘉泰会稽志》载:“南池,在县东南二十六里会稽山,池有上下二所。旧经云:‘范蠡养鱼于此。’又云:‘勾践栖会稽,谓范蠡曰:孤在高山上,不享鱼肉之味久矣。蠡曰:臣闻水居不乏干熇之物,陆居不绝深涧之宝。会稽山有鱼池。于是修之三年,致鱼三万。’”

此“南池”位于鉴湖街道秦望村,上竖“秦望水坝遗址”,该坝体经专家测算估计原有长度在900米左右,气势宏大。但目前残存坝体高约8米,顶部宽约100米,坝基现多数为民房隔断,坝顶现为竹园和村民的菜园。

塘城

塘城在富盛镇万户村,东接窑糕山,西连乌龟山,总长550米,地面相对高度近8米,将一片广袤的田野切作南北两半。虽然坝的东头被平陶公路切去一大块,西头也因通往宋六陵的小路缺损了一角,但整个坝体仍然雄伟,是越国时期水坝保存相对较好的一座。

据考证,塘城东面的调马场、青马村是越国的养马基地,西北吼山是越国的养狗基地,西南平水一带是采掘、冶炼和兵工铸造基地,这个地理位置足以凸显塘城在当时越国的地位。

富中大塘

《越绝书·越绝外传纪地传》载:“富中大塘,勾践治以为义田,为肥饶,谓之富中,去县二十里二十二步。”专家们认为,其应是一个独立的水利工程。沧海桑田,遗址的踪迹已经被历史淹没。

根据皋埠镇坝内村、坝口村等地名和当地地形构造,专家们推断,富中大塘的其中一段就在坝口村与坝内村之间。“富中大塘的功能可能是御咸蓄淡(淡水),改良土地。”专家表示。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今日越城)

作者: 编辑:谢媛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