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嵊州市厚土茶业有限公司仓库内,工人们正忙着将约5吨袋泡调味茶分批装车,这批融合了多种独特风味的茶叶,将发往中东地区。另一边,浙江春水堂茶业有限公司的两批龙井调味茶,也被送往欧洲市场,开启了海外销售之旅。
绍兴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至7月,绍兴茶叶出口额达11.66亿元,同比增长25.91%,其中新茶饮原料茶占比悄然提升,已然成为推动绍兴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从“走出去”到“走得稳”
新茶饮打开全球市场
茶叶只能泡着喝?不,它还可以与各式花果创意融合,碰撞出令人惊喜的新口味!作为“世界绿茶核心产区”,绍兴一直以龙井茶、珠茶、眉茶等传统绿茶闻名,其卓越品质深受国际市场认可,远销海外。然而,随着“新中式”茶饮风靡全球,茶叶与鲜奶、椰汁、花果等多样元素的创新搭配,正迅速催生一个规模可观的新茶饮市场。这一趋势,也为绍兴茶产业的转型升级开辟了新的赛道与机遇。
敏锐嗅到商机的绍兴茶企,不再满足于出口原料粗加工产品,而是主动转型。近年来,不少企业聚焦调味茶、袋泡茶、冷泡茶等新茶饮品类研发,根据市场精准“调”味,直接对接海外新茶饮品牌与消费者,让“绍兴茶香”以更丰富的形态走向世界。
支撑这一转变的核心,在于供应链的全球化布局。9月12日,中新经纬研究院与国家广告研究院联合发布的《茶马“新”道:新茶饮全球之旅》报告指出,中国新茶饮品牌凭借强大的供应链整合能力,实现了原料统一供应。同时精准瞄准年轻消费群体,通过“高颜值产品包装+时尚门店设计”打造社交属性,适配多元消费场景,形成了在海外市场的核心竞争优势。
而绍兴,早已嗅到了商机。去年,我市就发布了《关于加快推动茶叶全产业链发展的若干政策》,围绕茶叶全产业链建设提出一系列具体举措,助力“小叶子”长成“大产业”。近年来,全市各地更是积极推动茶产业从“种植—加工—出口”的传统模式,向“研发—定制—品牌”的高附加值模式转型。目前,全市已聚集23家新茶饮供应链企业,分布在诸暨、嵊州、新昌等区域,拥有初制生产线108条、精制生产线46条。
“我们以前主要出口大宗绿茶,如今转向新茶饮产品,销路越走越宽。”厚土茶业经理袁均洋感慨道,在企业转型关键期,海关主动上门讲解国外法规、提供技术指导,帮企业解决了产品质量提升的难题。浙江春水堂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吴燕也有同样的感受:“从原料溯源到包装规范,海关全程跟进指导,让我们快速补齐短板,稳稳抓住了海外市场机遇。”
数据显示,仅今年1至5月,全市新茶饮原料茶产量就达2.25万吨,已超去年总产量;全年产量预计可达3.55万吨,产值21.64亿元,9家企业产值将破亿元,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政策、科技双驱动
构建茶产业新生态
面对新茶饮带来的机遇,绍兴没有让企业“孤军奋战”,而是通过系统性的顶层设计与要素集成,为茶产业全产业链升级保驾护航。
在顶层设计上,我市制定出台《绍兴市茶产业链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在巩固名优茶、出口茶优势基础上,重点发展茶饮原料茶、抹茶、红茶等新品类,构建“一核四组团”协同发展格局。其中,诸暨、嵊州、新昌的茶饮原料茶产业带,以及越城抹茶产业集聚区,正加速成长为区域茶产业的新增长极。
一个产业的茁壮成长离不开要素集成。一方面,我市从全链条角度精准扶持,明确8方面24条政策意见补齐短板,同时出台《茶叶全产业链金融服务方案》,打好政策、信贷、保险、担保、基金等金融组合拳,加大对新茶饮等茶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金融支持,为茶企发展注入“活水”,并定期召开对接会,精准对接企业需求,提供全方位金融保障。
政策为基,科技为翼。在企业层面,科技与人才的深度融合,正不断释放发展动能。浙江九舟茶业有限公司投入5000多万元建设新茶饮原料生产基地,配备国内先进的数字化生产线、信息控制中心及产品研发展示中心,年产能突破1500吨,成为国内领先的龙井茶单一品类原料供应商。同时,公司通过“科技小院+博士创新站”模式,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田间实用技术,直接辐射2000户茶农,助力茶农人均年增收超万元。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新茶饮出海本质是“文化融合+供应链能力”的双重输出,并构建可持续的本地化运营体系。下一步,绍兴将持续推进党建联建、共富工坊建设、技术研发、培训服务等茶叶全产业链工作,并积极筹办2025浙江新式调饮茶技能竞赛,通过一系列行动进一步激发产业创新活力,让更多融合绍兴传统韵味与现代风味的新茶饮走向世界,在这条茶马“新”道上,闯出一番新天地。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谢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