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从市科技局获悉,2025年第一批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名单已公布,我市共有443家企业上榜。其中,滨海新区共有86家企业上榜。至此,滨海新区已拥有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近800家,高新技术企业超300家。
科技型企业是推动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升级的关键力量。今年以来,滨海新区牢牢抓住培育企业创新主体这一主线,实施科技企业登高造峰培育工程、产才互促共进工程等,构建梯度化企业培育体系,持续激活创新发展引擎。
当前,滨海新区聚焦“基座企业”“腰部企业”“头部企业”三大培育主体,建立了全链条梯次培育体系,计划通过3年时间,推动企业规模更上台阶、竞争实力更加强劲、集群生态更加优质。同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当年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根据企业研发投入给予相应奖励。
研发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科技型企业是否具备核心竞争力,也直接影响企业“长高长壮”。为全面调动广大科技型企业创新的积极性,滨海新区出台相应政策,鼓励广大企业加强研发机构、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建设。日前,由浙江德创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牵头建设的浙江省制氢用离子膜功能材料和技术重点实验室获批成为浙江省重点实验室。“我们开展研发的动力更足了。”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比如新认定浙江省重点实验室能获得200万元奖励,同时研发费用达到一定金额或者研发首台(套)装备的,还能获得补助,大大降低了企业研发成本。
记者了解到,滨海新区当前已培育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市级重点实验室4个,其中不少实验室由区内科技型企业牵头组建,他们与高校开展紧密合作,进行协同攻关。如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的浙江药物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专注攻克生物制造领域前沿技术,已累计获授权发明专利15项。
今年以来,滨海新区还持续深化科技服务,建立“政策制定—精准推送—申报辅导—兑现落地”全流程服务体系,不断提升企业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如针对广大科技型企业在申报过程中遇到的研发费用归集口径不清、成果转化不足、项目立项书编制不规范等问题定期组织培训辅导,及时为企业“答疑解惑”,全面推行“线上预审+线下辅导”申报模式,企业可通过“政务网”平台实时跟踪申报进度。同时,新区还根据企业技术领域与发展阶段对其分类建档,组建起专家团队、企业服务专员团队等,为广大企业提供政策申报、金融对接、人才招引等6类定制化服务。前段时间,滨海新区还精准选派10余名“科技副总”深入企业,帮助广大科技型企业开展关键技术问题研发攻关,促成科研成果在企业落地转化。凯泰特种纤维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自从与绍兴文理学院相关专家进行密切合作以来,公司在高端医用无金属残留聚乳酸制备关键技术上突飞猛进,大大提升了公司核心竞争力。
滨海新区人才工作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阶段将持续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同时,鼓励广大企业积极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研发机构建设、人才引育等,争取更多省市级重点科研项目立项,持续壮大全市科技企业“雁阵”。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滨海潮声)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张诗纯 编辑:谢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