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朝的时候,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朝廷做官。因他才华出众,深得皇上喜爱,便难免招致奸佞小人的嫉恨和排挤,在年近五十时被朝廷派到远离京城的古越绍兴任会稽内史。为排遣心中的郁闷,王羲之常常寄情于山水书画,几年内游遍了绍兴一带的山山水水。后来他听好友-新昌沃洲寺的孙绰闲时谈起,说相邻的剡县(今嵊州)王院境内的“百丈岩十景”,有“桃源仙境”之称,便心心念念想去游历一番。
恰逢这年兰亭书会,孙绰等好友又相聚一堂。王羲之兴致勃勃地用鼠须笔、鸟丝阑蚕茧纸当场为“兰亭诗集”作序。散会后,经王羲之提议,孙绰、谢安、支遁等几位名士便跟随羲之,骑着马,带着行李,一路跋山涉水向嵊地而来。
行至王院百丈岩来龙山前,王羲之见路边竖着的石坊上刻着“文官下轿武官下马”这八个字,便与大家下马而行,把行李等物暂寄在山下坂头村的客栈里,身上只背了一罐子绍兴老酒,沿着月亮湖畔往里走。
涧壑越来越深,峰峦越来越奇,林木越来越密。王羲之与好友们开始沿着千米峡谷蜿蜒而上。当他们大汗淋漓地登上百丈岩峰顶,站在临渊台上四处眺望时,大家不由被眼前的奇美风光深深地震撼了。
王羲之目不转睛地看啊看啊,越看越觉得百丈岩山高、崖险、瀑奇、潭幽,不禁脱口赞道:“好一个洞天福地、桃源仙境呀!”谢安等人也看呆了,连连叹道:“想不到这僻静山野里竟有此般奇境!”说罢,大家纷纷在石壁题字留诗,有题作“幽境”的,有题为“雄险”的,有题为“幽幽谷”“五叠泉”的,有题为“天池”“龙井”的。
话说当时王羲之、谢安、孙绰、支遁等人攀藤扶葛走过了深不见底的酒龙潭,观赏了逍遥瀑、燕尾瀑、龙门瀑、戏珠瀑和百丈瀑,攀过了云遮雾锁的“惊心石”“缘缘桥”“汇观亭”,游看了高僧、名士与仙人隐居的蟠龙禅寺和天池,又顺着峡谷栈道下到谷底。
他们赏了景、题了字,觉得有些累了,便喝着带来的老酒,枕着松声、水声和鸟声,东倒西歪地靠在潭边石上歇息。忽觉随风飘来缕缕淡淡的醉人香气,王羲之侧脸一看:啊,身旁的岩石缝里,长着一棵七八米高的苦丁茶树,那爬满苍苔的岩壁上几丛吊兰花儿开得正盛。这幽幽的清香原来是从这花草丛中和苦丁树叶上散发出来的!
当时正是夏秋之交,山花烂漫,鸟声啁啾,松鼠跳窜,岩鹰盘旋。王羲之等人游了百丈岩后,被当地高僧邀请住进了居高临渊的蟠龙禅寺。羲之为了减少庙里和尚的麻烦,经常与孙绰等人去捕捉那百丈谷岩石下的游鱼游虾,有时跟钓翁渔姑一起去月亮湖畔垂钓,还去采挖百丈岩峡谷和山上的黄精、何首乌和野白术充饥。同时在底脚龙潭边搭起草庐,开始酿酒,又在潭侧大兴土木,建起一寺,称之为桂花寺。
几年后,王羲之弃官归隐剡县金庭瀑布山南麓,因时时想起百丈岩美景,便将凭记忆画就的那张百丈岩形胜图悬挂于厅堂墙上。邻村济渡名士许询(即许玄度)是王羲之的好友,一日晚上又来找羲之下棋论诗。他走进客厅,发觉厅内明光闪闪,亮亮堂堂,心下奇异。定睛一看,只见厅堂墙上悬一画轴,画中那一座座奇峰直插云际,一道道幽谷碧潭荡漾,银瀑飞泻,把宽畅的客厅映照得如同白昼!他便问画中景致所在何处。当王羲之告知许询画中的景物所在及自己打算再度畅游百丈十景之后,许询十分兴奋,几天后,他邀上谢安、支遁等人随同王羲之按照谋划好的路线,从石璜三溪口入谷,在坂头村月亮湖畔上了风船,直驶百丈岩龙潭坑,当天便在桂花寺住了下来。
从此之后的一段日子里,王羲之和许询等人在此酿酒品茗,谈经赋诗,习字绘画,采药访石,种桑育茶,怡然自乐。他所兴建的桂花寺,最初位于百丈岩底脚龙潭边崖上。唐宋时期曾易名为“龙潭寺”。明代文学家张岱在此隐居期间曾重修此寺,复更名为桂花寺,并在寺内石碑上刻画羲之酿酒遇仙画图,使之更为著名。
除了在此建寺酿酒以外,据说王羲之当年还用从百丈岩绝壁上采来的草药治好了许许多多人的病,还把那野白术、野桔梗、野苦丁茶树迁种在苗圃里。说也奇怪,只一夜工夫,那些刚种下的小苗苗便一变二、二变四地长了满园、满山。患病的人吃了,都健壮起来。
当地的人们为了纪念王羲之,便把王羲之用来练字的“七石缸”石潭称为“墨沼”和“王公井”,把王羲之醉卧过的潭石称为“王公榻”,把王羲之用来酿酒的底脚龙潭称为“酒龙潭”,并把王羲之酿酒遇仙的天池称为“玄女临池”。至今,“王羲之酒”在当地仍十分有名,远销各地。
作者: 编辑:夏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