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绍兴港区沥海作业区码头工程项目用地出让,该项目从规划选址到用地审批高效衔接,726亩用地审批仅用49天,刷新了全省内河港口项目报批速度。
一个年度重点建设项目,49天就走完了审批流程,这不是草率行事,而是效率领先,是“滨海速度”快人一步的真实反映。“滨海速度”从何而来?归纳起来,大致有三:一是审批协同之快,二是工作作风之优,三是机制保障有力。
在常规的项目审批中,常见部门间信息不对称、流程衔接滞后等问题。该项目审批之神速,关键在于打破部门壁垒,启动协同作战模式让“串联式审批”变成“并联式审批”,多部门形成合力推进的格局,避免因单打独斗造成流程脱节。而“绿色通道”的开辟更是为审批按下了“快进键”,让重要环节无须在常规流程中排队等候,大幅压缩审批周期。
“滨海作风”是“滨海速度”的重要保障。滨海新区内河码头港口审批并无先例,“通江达海”的大项目更是首次尝试,在缺乏成熟经验借鉴的情况下,滨海新区没有因为怕出错而放缓步伐,面对内河码头与海洋经济衔接的全新课题,主动作为,积极推动,将审批与产业需求、区域发展规划深度“融合”,全程提供“保姆式”服务,让审批流程走得既快又准。
此外,“拿地即开工”的工作机制,将效率提升落到了实处。分管领导的“挂图作战”,业务骨干的实时答疑,让企业从“被动等待”转为“主动对接”。这种可视化管理模式打破了信息壁垒,有助于管理者掌握项目进度,有效解决信息滞后和对接不畅等问题,将审批效率转化为实际建设速度,真正实现“拿地即开工”。
效率竞速没有最快,只有更快,从更高要求来说,“滨海速度”仍有提升空间。比如,通过构建智慧审批平台,以数字化赋能让审批流程再提速;让“全生命周期服务”提高审批效能,将服务向前延伸至项目规划咨询,向后覆盖至建设监管等环节,从而形成全程帮办、精准服务的闭环。
可以想见,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服务的持续升级、作风的不断优化,“滨海速度”必将释放出更大能量。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滨海潮声)
作者:亦声 编辑:邵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