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个干湿法一体生物基新材料智能研发创新中心,落地在台州黄岩的浙东南智算中心。
所谓“干湿法一体”,“湿”是指烧杯、仪器中的真实实验操作,而“干”则指向计算机中的模拟世界。
具体来说,AI在数字世界里设计出的多糖结构,最终要通过实验室的合成、提纯、性能测试来验证;而实验室获得的实验数据,又会反哺AI模型,让后续模拟更精准——形成“模拟—验证—优化”的完整闭环。
支撑这个闭环的,是浙东南智算中心的强劲算力。中心搭载的人工智能芯片,让多糖分子模拟的速度较传统量子化学计算(DFT)提升超1000倍。“高通量筛选最耗算力,现在一天可以完成过去100个实验室的工作量,没有强大的算力支撑根本做不到。”马丛飞说。
这种新模式打开了生物基原料的想象空间。
生物基,就是“用生命做的材料”。原料不是来自地下漆黑的石油,而是来自地上生长的生命,比如土豆、玉米、甘蔗里的淀粉和糖,木头、秸秆里的纤维素,甚至是一些藻类和细菌。
除了土豆,该平台还能处理玉米、木薯、海藻等多种生物基原料,未来还将拓展更多生物质资源的应用场景。
更重要的是,生物基材料自带“绿色基因”。
大多数生物基材料废弃后,能被微生物分解。“现在全球都在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生物基材料是替代石油基材料的重要方向。”曹树民说。
平台支撑下,更前沿的探索还在推进,团队正在训练AI预测多糖衍生物的免疫活性和生物相容性,马丛飞告诉记者,“这对生物医药产业很重要,比如研发疫苗佐剂时,能提前判断多糖是否会引发免疫反应,大大降低临床风险。”
“基于‘AI+算力’深度融合的干湿实验模式,目前国内并不多见。”中国科学院生物工程专家杜昱光评价道,“这不仅实现了单一材料的技术突破,更验证了算力驱动产业升级的巨大潜力。”
作者: 编辑:夏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