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么说是因为肝火太旺了,喝点丝瓜汤吧”。近日,一个有关“丝瓜汤”的梗在网络上走红。此梗最初起源于网络博主的一个视频。视频中,博主分饰母、子两角。“母亲”问“儿子”:晚上要不要喝丝瓜汤?“儿子”多次拒绝,“母亲”好似充耳不闻,以各种理由劝说。最终,谈话以“鸡同鸭讲”的幽默结尾收场。
“丝瓜汤”虽是一则网络段子,却是对现实的生动临摹。梗的背后,实际隐含一种对代际沟通困境的微妙隐喻:生活中,一些家长习惯选择性忽视子女的想法,反复诉说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并要求他们接受。正是基于这一共通的现实背景,“丝瓜汤”一梗迅速引发网友的共情与模仿。那么,透过这一流行梗,我们该怎么看待这种代际间的交流困境?
应当承认,尽管一些家长的表达方式有所欠缺,但他们提出建议的出发点往往是善意的。家长基于自身的人生经验和得失总结,试图把认为是有价值的东西传递给孩子,这背后体现的是父母特有的舔犊之情。
但是,为什么有些出于好意的建议,年轻人却难以接受呢?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某事值不值得、应不应该做,是基于价值判断,它没有一个恒常的标准。换而言之,家长认为好的、正确的东西,年轻一代未必认同。比如,关于志愿填报,许多家长热衷于医学、教师类等稳定性较强的专业,但这未必符合孩子的理想和兴趣。因此,价值判断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代际间交流的困境。
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这套说辞有时会被歪曲运用,成为一种情感绑架的修辞术。某些情况下,家长习惯以“为你好”为名,从而让孩子依从自己的意见。
然而,无论是真的“为你好”,还是以“为你好”为名的感情攻势,这些建议更像是家长主观意愿的过度投射。当家长把自身意愿上升到绝对标杆,以此作为子女的行动指南,其实未必是最好的相处之道。
人类社会中存在着多种不可通约的价值观念,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唯一正确生活方式。每个人都有权追求自己想要的答案。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丝瓜汤”一梗的爆火,实际表达的是青年人不再盲从单一的价值标准。青年追求“不做某事”的消极自由,也许不是最正确的选择,但它是个人自主与尊严的前提。青年人通过消极自由,击碎了某种绝对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找到了生活中的更多选择可能。
作者: 编辑:夏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