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房维修看似是小事,却是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大事。它检验着城市管理者的为民初心,衡量着城市发展的温度
近日,绍兴越城区房地产管理处对东街567号公房进行了整体修缮,消除了安全隐患。类似公房大修并非个案——今年以来,全区已累计修缮公房658处,投入维修经费133万元,保障了近6000户公房租户的居住安全。(9月6日《今日越城》)
这一系列举措背后,折射出的是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决心,体现的是城市管理者的责任与担当。
公房承租户中,60%以上是老旧砖木及砖混结构房屋,大多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更早。因为建造年代久远,这些历经风雨的建筑不仅存在着自然老化的隐患,还面临着地处窄巷、易受外力撞击的风险。对居住的居民而言,房屋安全直接关系到生命财产安全,修缮工作不容小觑,也刻不容缓。
住在公房里的多是上了年岁的人,老年人对抗自然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差,遇到极端天气,无法应对漏雨渗水等问题。针对公房租户的安全居住问题,越城区房管部门不仅组建专业队伍进行日常排查,还通过群发短信等形式提醒住户注意安全,建立了从发现问题到维修完工的快速响应机制。特别是针对台风等恶劣天气,加大排查频率,建立隐患台账,明确整改时限,进行跟踪管理,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公房维护管理体系。此做法值得称道。
“修缮公房,修的是民心”。这句话道出了公房维修工作的深层意义。政府出资修缮的虽是砖瓦墙体,温暖的却是百姓心房;消除的是房屋隐患,树立的是政府公信力。当80多岁的老太太能够安心住在修葺一新的老房中,当团箕巷29号的住户不再为老房子担心,这些微观个体的安全感汇聚起来,就构成了社会和谐稳定的坚实基础。因为,老人住得安全,住得安心,儿女们放心,干活也就有了精神。
一个文明进步的城市,不仅要有高楼大厦的光鲜亮丽,也要有背街小巷的整洁安全;不仅要有商业综合体的繁华喧嚣,也要有老旧公房的安宁祥和。因此,公房维修看似是小事,却是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大事。它检验着城市管理者的为民初心,衡量着城市发展的温度。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今天,越是老旧小区、越是困难群体,越需要得到特别关注和照顾。只有让更多群众实现“居有所安”的基本需求,我们的城市才能真正成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内容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朱百尧 编辑:徐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