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一场关于预制菜的民意调查

2025-09-17 09:37

来源:

西贝和罗永浩的一场争论,把很多人的目光从外卖页面重新拉回了线下餐厅。在预制菜国家标准尚未正式出台之际,有这样一场大讨论或许不是坏事。热搜推动公众关注,相当于进行了一场关于预制菜的民意调查。

争论中,很多人呼吁尽快出台预制菜国家标准,这确实是解决当前预制菜争议的关键一步。去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曾联合多部门印发《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预制菜范围。不过,从这次激烈的意见对撞中可以看出,消费者眼中的预制菜、商家口中的预制菜和政策文件中的预制菜,说得好像不是同一回事。

消费者心里有自己的一杆秤。我们可能搞不懂预制菜的官方定义,但直觉告诉我们:冷冻18个月的腌鱼、开袋即热的料理包,不太符合普通人对“现做”的定义。这种基于生活经验的判断,往往比行业术语更深入人心,理应成为预制菜国标制定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这提醒有关部门,出台相关标准时,不仅要考虑行业发展趋势,还应考虑消费者体验与接受度,最大限度寻求多方共识。

餐饮业真正的“当家菜”是信任。我们去一家苍蝇馆子,是相信老板的手艺;多花钱吃米其林、黑珍珠,是相信品鉴的标准;走进麦当劳、肯德基,是相信统一的品控。这种信任需要“慢炖”,却极易“糊锅”,有时候,可能就因为一道未经明示的预制菜导致口碑反转。筑牢信任、打消消费者顾虑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让信息公开透明:商家明确告知哪些是预制、哪些是现做,不玩文字游戏,不混淆概念,消费者自会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对此,商家和相关标准都应回应消费者的合理期待。

餐饮行业的分化就像喝咖啡,有速溶咖啡的高效稳定,也有手冲咖啡的慢萃香浓,很难说哪个好哪个不好,只要明码标价、诚信经营,都有自己的受众群体。

预制菜已经发展成为大产业了,不仅很多餐饮企业用,不少家庭隔三岔五也会买点快手菜。在食品工业日趋发达的大背景下,规范的预制菜并不等于廉价或不安全。虽然口感可能不如现炒,保存期又那么长,听起来也有点儿劝退,但正规企业其实比很多小馆子更重视食品安全。用优质原料做的预制菜,成本说不定比一些小店的“现炒”还高。

既然预制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那么一个简单的道理就需要被重申:吃什么、怎么吃,最终选择权应在消费者手中。消费者是最终为预制菜埋单的人,他们的信任与认可,才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内容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 编辑:徐盈盈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