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清的政治舞台上,各级官府的帷幕之后,活跃着一群特殊的身影——师爷。他们虽非朝廷命官,却手握笔杆子、算盘珠,深度参与地方治理与国家事务,因此,民间有“无幕不成衙”之说。
这些“幕后推手”究竟在历史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近日,绍兴文理学院会计学硕士生导师求嫣红走上越州讲坛,主讲了题为“皇帝管天下,师爷干什么?——揭秘明清‘国计民生赖运筹’真相”的讲座,揭开师爷群体的神秘面纱。
揭秘身份与职责:
国计民生大总管
“提到师爷,很多人会觉得他们是‘躲在官员身后出主意的人’,但实际上,他们是明清时期,地方治理中‘掌官权而无其名,有其实而无其位’的核心力量。”讲座开篇,求嫣红便用一句话点破了师爷的特殊属性。在她看来,师爷并非体制内官员,而是官员私人聘请的智囊与专业幕僚,承担着远超“参谋”的职责,堪称地方官府国计民生的“实际大总管”。
为何“无绍不成衙”?这一民间说法的背后,是绍兴师爷无可替代的地域与专业优势。求嫣红在讲座中展示了一组数据:“会稽山阴境内,自唐代以来共有文武进士2238名,其中文科进士唐代有12名、五代时期有7名、两宋时期有618名、元代有24名、明代有560名、清代有744名,文武状元更是多达27名。”如此深厚的人文底蕴,为绍兴师爷提供了人才根基。更关键的是,明清时期钱谷、刑名之术极为复杂,绍兴地区形成了“师徒相授”的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起坚实的专业壁垒;再加上乡谊纽带的彼此提携,绍兴师爷逐渐形成强大的职业网络,成为各级官府争相聘请的“香饽饽”。
从职责来看,师爷的角色远比想象中多元。求嫣红将其分为三大类:钱谷、刑名、文牍,其中钱谷师爷最能体现“国计民生大总管”的定位——“他们是集CFO、律师、审计师、税务师、危机管理官于一身的复合型专家。”在财政与经济管理上,师爷要管粮、管钱、管账,确保财政收支平衡,同时处理田产、债务、商业纠纷,维护地方经济秩序;在审计与税务管理上,他们既是“税务大专家”,能根据地方实际设计赋税方案,避免过度盘剥百姓,又是“审计大明白”,负责官员离任审计与交接,用精准账目堵住财务漏洞;即便遇到灾荒或物资调配,师爷也能化身为“调度总指挥”与“赈灾大救星”,通过协饷调拨、仓储管理保障物资供应,筹划救灾事宜稳定民心。
“以明代黄册制度为例,地方官府统计人口、土地时,若没有师爷细致核对账目、梳理数据,朝廷根本无法掌握真实的财政与民生情况。”求嫣红强调,正是这些“非官”的师爷,用专业能力撑起了明清地方治理的“半边天”,成为连接朝廷政策与民间需求的关键纽带。
解码运筹智慧:
破解“幕后操盘手”
“师爷的厉害之处,不在于身居高位,而在于能‘于无声处听惊雷’,用专业智慧化解看似无解的治理难题,既守得住朝廷规矩,又护得住百姓利益。”求嫣红通过五个真实案例,还原了师爷群体的运筹艺术。
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巧设‘羡余’,以丰补歉”的故事。明清时期,朝廷税收有固定额度,但年景有丰有歉,若丰年照额征收,灾年百姓便无力缴税;若灾年减免,又可能完不成朝廷任务。面对这一矛盾,师爷想出了“羡余”之策:“在丰收年份,每斗粮食多征收少许‘羡余’存入‘常平仓’;遇到灾年时,再用‘常平仓’中的‘羡余’冲抵税额或用于赈灾。”求嫣红点评道:“这不是简单的‘存粮备荒’,而是专业与灵活的结合——既完成了朝廷税收任务,又不盘剥百姓,真正做到了‘守正与务实的统一’。”
在应对地方豪强时,师爷的“账目智慧”更是令人叹服。明清时期,部分豪强会通过篡改账目、隐瞒土地等方式逃避赋税,甚至干扰官府治理。有一次,某地方官上任后发现,当地豪强拖欠赋税多年,旧账混乱如麻,根本无法厘清。此时,师爷凭借对“四柱清册”(旧中国会计制度,指“旧管、新收、开除、实在”)的精通,一夜之间梳理完数十年的旧账,用“铁证如山”的账目让豪强无从抵赖、最终补缴了所有赋税。“精确的账目管理是权力的根基。”求嫣红说,“师爷用专业能力打破了豪强对地方财政的垄断,保障了政府运转稳定,也维护了普通百姓的公平。”
此外,师爷还善于从根源上解决治理痛点。为化解土地纠纷,他们编纂“鱼鳞册”——将房屋、山林、池塘、田地按次序排列连接地绘制,标明相应的名称,由于田图状似鱼鳞,故以此为名。此措施从根本上杜绝“影射欺隐、以彼混此、以少混多”的混乱;为减少催征赋税时的扰民问题,他们推行“滚单法”,串联相邻数户互相督促缴税,避免衙役下乡滋扰带来的额外成本;乾隆年间,某藩司(省一级财政官员)的师爷更是巧妙申请用漕粮拨充兵米,抵制了官府“勒买”百姓粮食的行为,维护了市场秩序与民生稳定。
“这些案例都说明,师爷的运筹不是‘耍小聪明’,而是基于对国计民生的深刻理解、对专业技能的熟练运用。”求嫣红感慨,“他们没有官帽,却把‘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责任扛在了肩上。”
传承治理遗产:
师爷智慧的当代启示
“我们今天研究师爷,不是为了怀旧,而是为了从传统治理智慧中汲取养分,为当代社会提供借鉴。”讲座尾声,求嫣红提出了师爷文化对当代的四大启示。
首先是尊重“专业化”。求嫣红认为,明清师爷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专业——“他们靠钱谷刑名之术立足,靠精湛的技能赢得官员的信任。这对今天的治理启示是,必须培养业务精湛、经验丰富的专业化干部队伍。”她举例说,如今基层治理涉及财政、法律、民生等多个领域,若干部缺乏专业能力,便难以应对复杂问题;同时,要重视专业人才的作用,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就像当年官府离不开师爷,现在的国家治理也离不开各领域的专业人才。”
其次是追求“实效性”。师爷的所有举措都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不搞形式主义。求嫣红指出,当代政策执行也应如此,要因地制宜、灵活变通,避免“一刀切”。工作中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不搞花架子,借鉴师爷务实的作风,切实关注民生需求,解决百姓的实际困难,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再者是把握“平衡性”。师爷的智慧在于“守正”与“创新”的平衡——既坚守朝廷规矩与法律底线,又能创新方式方法解决问题。求嫣红强调,当代治理也需如此:一方面要坚守政策红线与法律底线,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另一方面要勇于创新,比如用数字化手段提升政务效率、用市场化方式解决民生问题,“只有平衡好底线与创新,治理才能既稳定又高效。”
最后是坚定“文化自信”。在求嫣红看来,师爷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治理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专业、务实、灵活,体现的是中国人‘中庸致和’‘知行合一’的治理理念。”她表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不能忽视这些传统智慧,“要认识到,我们的文化中本就蕴含着丰富的治理经验,挖掘、传承这些经验,能为今天的治理提供更多文化底气。”
“这场讲座不仅是一次历史探秘,更是一次对中华优秀传统治理智慧的回望——当我们看清‘国计民生赖运筹’的真相,便能更真切地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文明的韧性与活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心。”绍兴图书馆相关负责人表示。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徐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