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鲁迅先生杂文集《热风》出版100周年。上海等地近期陆续举办了纪念《热风》出版100周年活动。
作为鲁迅早期杂文的代表作,《热风》以犀利的笔触剖析社会痼疾,呼唤革新精神。百年间,《热风》中蕴含的深刻思想与批判精神,持续激荡着一代代读者的心灵。近日,鲁迅研究专家、绍兴鲁迅纪念馆原馆长裘士雄解读了《热风》里的鲁迅精神。
《热风》收录41篇杂文
《热风》,是鲁迅第一本杂文集,1925年11月由北新书局初版发行,在鲁迅生前共印行十版次。此书收录了鲁迅1918年到1924年在《新青年》《晨报副刊》所发表的短文41篇。
裘士雄说,在当时中国所处的黑暗时代,许多志士仁人在探索社会病根所在,而鲁迅主张深刻批判社会,促醒人们去改革社会的强烈愿望。
为什么将书名取为《热风》,鲁迅在《题记》中这样说:“但如果凡我所写,的确都是冷的呢?则它的生命原来就没有,更谈不到中国的病证究竟如何。然而,无情的冷嘲和有情的讽刺想去不及一张纸,对于周围的感受和反映,又大概是所谓‘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的’;我却觉得周围的空气太寒冽了,我自说我的话,所以反而称之曰《热风》。”
封面设计是书籍装帧中最为重要的部分。鲁迅亲自设计和参与设计的书刊封面有60多幅,不仅顾及书刊的内容和特性,同时也凸显民族风格和现代气息。鲁迅重视文字设计,他以书法字体为基础设计了很多封面。《热风》封面简单明了,“热风”二字置于右侧,下方是字体颜色相同、字号略小的作者名。字形浑厚圆润,白底红字,热烈醒目,视觉冲击力极强。
自1912年应蔡元培之邀任职教育部之后,鲁迅离开家乡绍兴,又从南京到北京,兼顾公务员与学者的双重身份。在教育部上班的时候,常常“枯坐终日,极无聊赖”,回到绍兴会馆的寓所里,也只有埋头“钞古碑”。直到1918年,他参与改组《新青年》,并开始以“鲁迅”为笔名发表小说,第一篇便是《狂人日记》。从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
1918年4月,《新青年》增辟《随感录》栏目,刊载对社会和时事的短评。鲁迅是这个栏目早期作者中撰稿数量较多的一位。《随感录》栏目自1918年4月到1922年7月共发表文章133篇。其中27篇出自鲁迅之手,发表时间集中在1918年9月到1919年11月,署名唐俟或鲁迅。
裘士雄说,鲁迅在《随感录》栏目中发表的27篇短评,全部收入《热风》,是厘清鲁迅杂文源头和考察他这一时期思想的重要文献。
值得注意的是,《热风》出版的1925年,也被学界视为鲁迅创作生涯中极为重要的一年,因为鲁迅这一年所写的杂文,比收在《热风》里所写的还要多。此外,鲁迅还在这一年写出了《野草》中的大部分散文诗。
《随感录》开启杂文写作
“鲁迅的伟大之处就是能有感而发,击中时弊,并且能够得到历史和时代的认可。”裘士雄说,在《热风》中,鲁迅展现出了一种难以言说的强大精神和战士姿态,在那个承上启下的时代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一面不留情面地揭露社会痼疾、抨击落后文化,一面鼓励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对周围“太寒冽”的空气散发自己的光和热。
在《热风·随感录二十五》中,鲁迅从北京“许多孩子辗转于车轮马足之间”的现实切入,揭露中国社会家庭教育观念的落后。他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只管生”,不管教,“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
《热风·随感录四十一》和《热风·随感录六十二》则鼓励青年人奋发向上,改造自己,改造社会乃至改造世界。
鲁迅在《热风·随感录四十一》中写到:“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倘若有了炬火,出了太阳,我们自然心悦诚服的消失。不但毫无不平,而且还要随喜赞美这炬火或太阳;因为他照了人类,连我都在内。”
裘士雄说,这段话鼓励中国青年要积极向上、奋发向前,不要受到消极悲观情绪的影响,而是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为社会作出贡献,哪怕自己的力量很微小,也要勇于发光发热。100年后的今天,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们活力四射,更要生气勃发地面对生活和工作,敢于直面挑战,善于推陈出新,通过不懈奋斗来换取青春出彩的人生价值。
在《热风·随感录四十三》《热风·随感录五十三》中,鲁迅则以扎实的美学功底“教育”了讥讽新文化的《泼克》美术家。《热风·随感录四十九》和《热风·随感录五十六》则从不同侧面抨击传统文化的崇古守旧、闭塞保守对新生活力的压抑和摧残。
在晚年为《且介亭杂文二集》写的后记中,鲁迅说:“我自己查勘了一下:我从在《新青年》上写《随感录》起,到写这集子里的最末一篇止,共历十八年,但是杂感,约有八十万字。后九年中的所写,比前九年多两倍;而这后九年中,近三年所写的字数,等于前六年”。
在裘士雄看来,这几个数字的背后,藏有两个重要的问题。一是可见鲁迅明确地将《随感录》作为自己杂文写作的起点;二是他由此清晰客观地表明了自己在杂文写作上的投入和成绩。这一明显带有加速加量特征的写作,本身就体现了鲁迅对杂文的高度重视。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徐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