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虹舫海鲜大酒店将外摆搬进室内(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今年初以来,不少绍兴人都赶热闹买过酒店、餐厅的熟食外摆。刚开始,外摆“大厨的手艺”“亲民的价格”吸引市民纷至沓来,以致一些热门菜品基本要靠抢,但随着暑期落幕,进入下半场的外摆市场有些冷清下来,如何留住食客成了外摆餐企面前的新难题。
生意没有刚开始好了,外摆热度有所下降
回顾本地餐企外摆潮,早在今年3月下旬,就有餐企以外摆的形式开始揽客,推出卤猪蹄、红烧麻鸭、炖豆腐、酱萝卜等家常菜品,而且跟酒店就餐、餐厅堂食定价不同,外摆菜品的定价更加经济实惠,吸引了不少市民。而今夏持续的高温天,让餐企外摆生意更加红火,有的餐企外摆营收占到全部营收的一半以上。
不过近段时间,不少市民感受到外摆市场有些冷清下来。“以前来买菜,下午4点出摊后就排起了长队,5点来可能买不到菜了,现在基本上能随到随买。”家住越城区世茂广场附近的市民于女士告诉记者,他们家整个暑期都没生火做饭,往年都是点外卖,今年觉得外摆更经济实惠,就在周边几家酒店、餐厅的外摆摊位上轮流买,不过两个月里吃来吃去就那几样菜,是有些吃腻了。
“外摆生意最好的时候,营收最高一天能做到2万元以上,但暑假结束后,生意明显冷清了。接下来天气凉快起来,在家自己做饭的市民也会多起来。”本地一家餐企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外摆热度下降不仅仅是绍兴,外地也有外摆降温导致酒店、餐厅“撤摊”的情况。
有内人士坦言,不少大型酒店的月均运营成本超百万元,而外摆月营收往往只有十几万元或者几十万元,所以外摆只能短期缓解现金流,长期来看还是无法覆盖成本。另一方面,外摆带来的人气,大概率与大型酒店的目标客群错位,有的高端酒店、餐厅还担心低价外摆影响品牌形象。
记者了解到,本地有高端星级酒店业已将重心放回主业,打算通过个性定制餐饮、美食主题体验等重新引领堂食的氛围。
“外摆”变“内摆”,外摆流量变堂食客流
还有一部分餐饮企业已经行动起来,用“内摆+堂食”的模式持续运营。
半个多月前,海虹舫海鲜大酒店越西路店将原先设在户外的外摆摊位搬进了室内,开足冷气的室内环境吸引了不少顾客在摊位买完后就在现场就餐。记者前往体验发现,进入店内更像逛超市,现场有购物篮可以自行取用,在原先的平价定位下,可选的菜品也更丰富,包括热菜区、小碗蒸菜区、点心区、冷菜区等;不仅有锅气十足的牛肉炒饭、系列生猛海鲜菜品,还有果茶饮品和水果沙拉可以自由选择。在收银处结账后,既可以选择外带,也可以在现场堂食,并享受由酒店赠送的酒水饮料和冰淇淋。
“我们从6月下旬启动外摆,后来去外地考察,有了升级外摆模式、做店中店的想法,所以投入200多万元重新设计整改明档和内摆堂食区域,为内摆和堂食腾出了1000多平方米空间,准备长期以‘内摆+堂食’的模式运营。”海虹舫海鲜大酒店负责人告诉记者,8月25日开始将外摆移入室内后,半个多月下来,营收额有所增长,在中午、晚上的用餐高峰期,堂食区的十来张桌子基本都是坐满的,日均有800单左右的生意。
无独有偶,从7月28日开始腾出了一处闲置区域,在午餐时段启动便民大食堂服务的世茂皇冠假日酒店,在8月14日暂停了傍晚的外摆服务,直接在晚餐时段增开了便民大食堂业务。“主要是8月份天气太热了,我们就把外摆停了,让顾客来环境更好的室内用餐,同样提供高性价比的菜品。”世茂皇冠假日酒店一位餐饮负责人向记者介绍,现在日均客流比较稳定,以周边小区居民和上班族的回头客为主,开学后吃午餐的人少了一些,吃晚餐的多了一些,一天客流近300人。
有业内人士分析,外摆进入下半场后,比起继续“跟风摆摊”,一些餐饮企业也在考虑未来的方向,有的着眼于寻找符合品牌调性的新增长点,有的则在尝到“接地气”的甜头后,继续用高性价比的方式提供餐饮服务,将外摆流量真正转化为堂食客流。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干政 编辑:邵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