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文化绍兴】俞开明:一弦一木一生

2025-09-16 09:48

来源:

在新昌的青山绿水间,有一位与木头对话的手艺人——俞开明。他的双手,打磨过数千把二胡的琴杆,也复活过沉寂百年的古琴音律。从木匠之子到非遗传承人,三十余年的时光里,他将人生的酸甜苦辣都揉进了琴音之中。这里没有流水线的轰鸣,只有刨刀与木头摩擦的沙沙声,以及蛇皮绷紧时发出的低沉共鸣。在他的认知中,每一块木头都有呼吸,而手艺人的使命,就是听见它们的心跳,让它们开口唱歌。

绍兴市工艺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二胡制作技艺绍兴市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俞开明:

我这个耳朵,天生非常好。我听过你一次声音,第二次来你在门口叫,我就知道是你。

婺剧团大概五十年代的时候,他录音录下来的,那个人突发疾病去世了,他那一把板胡是最好的,他去世了之后呢,这个板胡就找不到了。所以他们跑到这里来做了。然后我说那你样子有没有?他说样子没有,他说录音有,你这个录音发给我听。听了我酝酿了一个月才给他做了,做了5把,他说这5把我都要。

这是俞开明的绝活。只凭耳朵听,就能完美复刻乐器,这不仅需要非同一般的天赋,更需要融会贯通的乐理知识以及巧夺天工的制作技艺。

绍兴市工艺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二胡制作技艺绍兴市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俞开明:

能听出来,听出来这个声音,然后它有个调的,就是E调,我们都知道的。用什么弦搞上去,大致要设计过的,有多少大,到什么调,它都是一个物理上的标准。这个标准和这个琴要融。然后你这个弦要想好,这个弦是到440赫兹,这个弦松紧硬度刚刚好。然后你这个琴筒要多少大,你要多少高,要大致算好。讲实话,你懂了那是能做好,你不懂这个是像天书一样的,你不可能做出这个声音。

制作一把二胡,需要经过选材、开料、制筒、制杆、制配件、雕刻、缝皮、鞔皮、打磨、抛光、总装、调音等步骤,这一套工序下来,少则二十多天、多则半年。做完之后还要风干两年,避免因木料干湿变形导致琴体开裂、音质改变。一把好的二胡,需要时间的沉淀。

绍兴市工艺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二胡制作技艺绍兴市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俞开明:

好的琴的标准,穿透力非常强。因为不同的琴它有不同的要求。像二胡来说,它不能太尖,它有厚度又有亮度,实际上是一个矛盾体。外面听到你这个琴很有金属声,但金属声里边不能很尖,刺耳的声音。所以很多矛盾体,你处理这个问题,是真正花了好几十年,慢慢慢慢才能做到这个平衡点。

俞开明的制琴之路始于少年时代对音乐的痴迷。那时,农村里没什么娱乐活动,戏班里传出的乐声就是他最初的音乐启蒙。10岁接触二胡,11岁吹唢呐,这些都难不倒他,唯一使他犯难的是买不起昂贵的乐器。

绍兴市工艺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二胡制作技艺绍兴市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俞开明:

那个时候好的二胡要一百多块一把嘛,一百多块的话呢,你相当于一个月工资还买不到一把二胡,不吃不用啊。所以自己就想,因为我从小动手能力非常好,我自己做着试试看。那个时候,就是就地取材嘛,我们这旁边的毛竹什么搞一个,我爸爸以前是大木匠,所以家里有以前从江西买回来的木材,硬木都有。

做了三年,俞开明渐渐意识到:自学做出来的乐器只能说是照猫画虎,要出精品必须拜师。也许是因为天赋,也许是因为他不怕吃苦,许多原本不肯授艺的师父竟都破例收他为徒。无论是上海民乐一厂技师陈顺德,还是上海二胡制作高级技师王根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民族乐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封明君,都对俞开明倾囊相授,最终,几代师傅的衣钵都传到了他手中。

绍兴市工艺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二胡制作技艺绍兴市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俞开明:

学是一边学一边做,但是跟他(王根兴)学了25年。因为他把最后的东西,写好的东西都给我,他就去世了,我这个师父。可以说就是学到了40多岁,真的是不容易,因为二胡这个东西啊,千变万化的了。

学艺学到四十多岁;前十年没钱赚,完全靠苦熬;一周工作六天,每天工作近十个小时……一个人要多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这其中的甘苦只有俞开明自己知道。好不容易二胡做好了,赚了点钱,只因别人的一句话,他又把做二胡赚来的钱全部拿去做古琴了。

绍兴市工艺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二胡制作技艺绍兴市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俞开明:

古琴是这几年了,到今年是第13个年头。因为古琴我一直是不想做的。然后我们轻工部里面,有个经常搞乐器研究的(前辈),他说开明,古琴从清代开始到民国、民国到现在是断层的。他说你二胡能做好这么好,我相信你古琴一定能做好。他说你要哪一个师傅我都给你带过去。他整整给我带了两年,每个师傅带过去,去看他们做。然后都带到我这里来,让他们教我做,他坐在那里陪着我。

传承在这一刻具象化了。匠人的宿命,是让断裂的时光在他手中重新缝合,成为文明长河里不熄的灯。

绍兴市工艺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二胡制作技艺绍兴市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俞开明:

二胡这个材质,它是木头,后面这个琴头是一个共鸣音箱,只是起到一个放大作用,它真正发音是在那个琴皮上面。古琴就不一样,古琴两块木头,它又是发音体又是共鸣腔。整个木头呢,它有木头响,不是蛇皮响。所以它这个难度太难。然后它长了,容易变形。古琴是不能差十丝的,十根头发丝,一根头发丝放进去你这个琴就弹不了,这个精密度高到一根头发丝,所以它这个难度啊,不是说我们常人能承受得了。我做得想哭了,这个事情。

我这个人啊,做不好我更想做,别人能做好,我一定也能做好。

看着自己做的二胡登上央视的舞台、看着著名艺术家弹奏起自己做的古琴,俞开明的内心感慨万千,这种血泪交织、快乐与痛苦形影不离的心情,非亲历不可知。但一天中最大的享受,或许是收工后他独自一人静静地拉二胡。丝弦轻捻、琴弓慢引,琴声飘过天空,像在回应童年那个蹲在戏台旁听琴的少年。

(内容来源:绍兴文化影视频道)

作者: 编辑:王春泥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