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课堂内外 让草木染成为“看得见的传统”

2025-09-16 08:54

来源:

“以前课堂上教的,多是纺织品前处理、工业化打样、化学染料染色这些内容,学生知道按下按钮就能染出一模一样的颜色,却不知道古人是怎么从身边的草木里‘榨’出色彩的。”刘老师回忆起2011年刚入职时的教学场景,语气里带着一丝遗憾。彼时,她教授的染整专业核心课程,聚焦的是现代印染工业的技术逻辑,而她从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时接触到的云南扎染,那些带着自然肌理的蓝色织物,始终在她心里留着念想。

2019年,刘金凤开设草木染选修课。她的想法是,“绍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产地,纺织印染历史悠久,不该让传统染色技艺只停留在古籍里。”但筹备过程却远比想象中艰难:没有系统的教材,没有成熟的教学方案,甚至连基础的染材处理都需要自己摸索。那段时间,刘金凤把家里的杂货间改造成了“微型实验室”,下班回家就扎进实验室,从菜市场收集洋葱皮、石榴皮,从网上购买苏木、槐米,一遍遍试验染料提取的温度与时间。“第一次用蓝靛泥染布,煮了两个小时,染出来的蓝色发灰,以为失败了,结果放了两天氧化后,颜色慢慢变深,那种惊喜现在还记得。”刘金凤说。

2020年,《传统手工印染》课程正式开课,第一堂课教的是扎染基础。有个男生在捆扎棉布时力度不均,线绳松松垮垮。刘老师没有立即纠正他,只是让他按自己的想法完成。染色后拆开线绳,棉布上却出现了不规则的星云状纹路——淡蓝的底色上,深蓝“天河”蜿蜒,男生十分惊喜。那之后,这个男生成了草木染课上最积极的学生,毕业前还独立完成了一幅蜡染作品《江南水乡》,乌篷船、石桥的纹路虽不完美,却满是认真。“草木染的魅力就在于,它不追求‘标准答案’,每个学生都能在里面找到自己的价值。”刘金凤说。

课堂之外,刘金凤还带着草木染走出校园。如她受邀到新昌外婆坑村开展技艺培训,给村民们讲如何用当地常见的茶叶、板栗壳染色。除了乡村培训,她还在社区举办公众开放日,教居民染手帕、做香囊。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谢媛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