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和梯田景区,层层叠叠的梯田禾浪翻涌,树上咖啡馆挤满了慕名而来的城里人。高山峡谷间,“浅滩戏水”“临溪纳凉”“溯溪探险”等项目吸引不少年轻游客。
两个月前,大阪世博会中国馆浙江周活动上,云和梯田的“山水蝶变”故事,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浙江实践案例被重点宣介。聚光灯下,世界看到了这座浙西南小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也看到了全球生态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的“浙江方案”。
作为浙西南生态屏障,云和梯田所在的崇头镇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传统农耕盛景不复。20多年前,群山褶皱间的梯田群“藏在深闺人未识”,陷入田地撂荒、田坎坍塌、水渠受损等“窘境”,湿地生态系统逐渐退化。谈及当年,崇头镇梅源村党总支书记杨恒平还清晰地记得,“当时地块大片撂荒,田间长满杂草,沟渠水四处横流,梯田濒临消亡”。
瓯江源头“山水工程”实施以来,当地运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开展云和梯田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修复项目,探索“山林茂盛—水土保持—梯田丰产—物种丰富”的生态修复模式。当地工匠们循着梯田原有轮廓,清理杂草、修缮田坎、优化灌溉网络,用最原始的干砌块石的方式修复田埂、田坎,开展水土流失点治理、灌排渠修复,梯田原有的水循环体系逐步恢复。
经过水系串联,水从高到低自流倾灌,梯田成了会呼吸的灌溉系统。云和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云和梯田已累计修复5000余亩,水源涵养能力显著提升,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
生态修复带来了经济活力。在大垟村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负责人项希平忙着采收白茄子、白辣椒、白黄瓜等“梯田三白”高山蔬菜。每天,1000多公斤高山蔬菜搭乘专车抵达长三角的大型商超,成了“抢手货”,价格比普通蔬菜高出30%左右。
绿色生态项目接连落子。总投资4300万元的省级“稻+”生态梯田乡村振兴综合试点项目正加快推进,栗溪村稻鳖智慧农田、叶垟村稻螺共生培育基地、大垟村稻鱼生态种养基地、后垟村“稻+”现代化循环生态农业体验基地等12个子项目已建设完成。
梯田深处,175家特色民宿如繁星点缀山间。走进梯田景区核心村之一的坑根村,“云谷山房”民宿主谷小杭忙着接待一批杭州游客。她在村里租下了2间牛栏和4幢老宅,将牛栏、猪圈和灰寮改造成书店、咖啡吧、小酒馆,节假日期间一房难求。
在她的带领下,村民们将老屋改造成民宿,全村开出农家乐民宿11家。这个原本偏远衰败的古村,如今游客满村。“想不到老房子成了‘香饽饽’,我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每年有20多万元的收入!”村民商柳岳乐呵呵地说。
“随着云和梯田的辐射效应不断释放,周边乡镇的闲置资源被盘活,实现了生态产品价值的‘一子落满盘活’。”云和县发展改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云和梯田景区升级为全国首个梯田类型5A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192万人次,旅游消费达3.57亿元,辐射带动了全县近三分之一版图的南部山区实现增收振兴,惠及群众4万余人。
作者: 编辑:夏沁